十全九枝 ——参观周总理的故居
□张旻
为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在总理即将诞辰120年之际,我有幸与九三学社滁州分社南谯支社的成员一起,来到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市淮安区。
我们首先来到周总理纪念馆。双湖围绕着纪念馆的四周。走进纪念馆,随着人流,我将陈列的照片、文字、实物仔仔细细阅览。从1927年8月1日周总理领导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红军长征途中,总理旗帜鲜明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在危难中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从西安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到抗日战争胜利;再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组织“两弹一星”核科技攻坚,到“文化大革命”,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忍辱负重,苦撑危局……我们的总理付出了多少心血!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留下了历史的永恒瞬间;一段段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总理的丰功伟绩。总理飒爽的英姿,儒雅的气质,让每一位参观者为之赞叹。即便在红军最困难的长征途中,总理难得一见地蓄了长须,消瘦的脸庞略显疲惫,但他的眼睛,那双充满智慧和希望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远方,仿佛能穿越时间的隧道,透出刚毅与坚强!
“人无十全树无九枝”,但总理却是例外,他完美得几乎无法说出他的缺点。他有政治家的远虑,又有军事家的战略;他有才子的英俊容颜,又有征服世人的人格魅力……
来到总理的故居,那句曾激励了多少人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何等气派。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像总理这样意气风发的少年,我们的民族才会走向强大。“愿相聚于中华腾飞时”,是总理毕业时留给同学的赠言。如今,总理的愿望实现了,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我们的青年和少年朋友们,你们的理想又是什么?总理是我们的偶像,更是我们的楷模,倘若中华儿女都能像总理那样,从小就能立下如此远大的目标,那我们的祖国,谁还敢来践踏半步!
总理故居里的花园,有株百年梅花,静静地立在墙角。象征着总理“人一品,官一品”的梅花,依然在最冷时节傲雪怒放,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难怪人们称之为“一品梅”。紧挨着梅花的是海棠花,总理的最爱。海棠依旧,却不见君子归来。
总理的一生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穿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一生无儿无女,也未给任何亲属留下任何财产。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就连自己的骨灰也按他老人家生前的要求,撒在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上。真正做到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理生前曾说过:“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如今,总理的话得到了验证,那些少部分图享受的干部受到了人民的宣判,人民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真正的公仆。
总理生前对自己的旧居有三条指示:不准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可是总理离开我们后,亿万中国人自发地为他立碑建纪念馆,整修故居。因为人们不能忘记,这位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好总理。他是全国人的楷模,世人敬仰的伟人!
就在总理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他留给世人的遗言竟是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这份遗言,震撼了亿万国人。
总理静静地走了,山川顿首,日月同悲。纪念馆里电视显示屏上回放40多年前令国人伤心欲绝的场景,让从未与敬爱的周总理谋面的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不忍直视那些被放大的一张张流泪的脸。“十里长安送总理”,人们舍不得总理就这样离去。草圣林散之,惊闻总理去世的噩耗后,在冬夜含泪深情写出让国人共鸣的五言悼词:戾气延中夏,苍茫落大星。天维折一柱,地脚踏长城。八亿人民望,三千世界情。妇孺齐痛哭,遗爱见生平。化悲为力量,将此报英灵。饿溺吾同奋,安危公独膺。松摧风肃肃,月坠泪冥冥。一滴千行下,诗成哀夜灯。
有的人走了,带走了很多东西,什么也没留下;有的人走了,什么也没带走,却留下许多许多。我们的好总理一生两袖清风,虽然离开我们,但他从未远去。他的精神、品德、业绩鼓舞了整个中华民族。还有全国人民对他永不停歇与褪色的爱将世世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建筑名称地址年代西大街215号楼房西大街215号民国王家小院财神巷11号清代东后街45号老屋东后街45号民国老武装部住宅及办公楼北大街老武装部院内解放后张家巷8号老屋张家巷8号清代兰家巷25号老...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