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还可以这么教 ——第25届全国小学语文(琅琊)教学观摩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束舒娅
长镜头
A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教什么,是语文课首先面临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熟悉的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字词疏通、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主旨升华这一套“流水线”样的教法。这些自然是应当教的,但只教这些,其实是把语文课变成了阅读课。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基于课文又深于课文,但这“深”并不是附会拔高,而是拓展深入到“语文”这个更大的视野给学生以道的获得、美的浸润。
《书<戴嵩画牛>》是一篇仅92字的古文。来自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从什么是“题跋”切入,解读文中对话所传递的情绪和态度,自然引出苏轼的观点。梳理中,窦老师还融汇了“借笔”之法、怎样说理、怎样快速记忆文段等内容。
从课文而言,这篇古文至此已经讲完。但紧接着,窦老师又为大家呈现了东汉画像石、李可染的画乃至大家熟悉的“红牛”饮料,这些却都是被牧童指出“谬矣”的“掉尾”之牛。“那究竟是牧童‘谬\’了,还是戴嵩‘谬\’了,还是苏轼‘谬\’了,还是——牛‘谬\’了呢?”化用文中词,窦老师的发问将本课从“学习题跋”推进到“思辨题跋”。由此,本着刚刚跟着苏轼得出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老理”,学生们开始了一番“放牛当问牧童,画画当问画家,题跋当问苏轼”的探究。当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画之所以“掉尾”是出于美和创作的需要,牧童、戴嵩和苏轼都没有错的结论后,窦老师又回归课本,请孩子们重新给“不可改也”加标点。在开放的思辨中,窦老师以苏轼另一篇题跋《书<黄筌画雀>》中“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对本文的“请教”加以丰富。
数次请学生们演绎“笑而然之”,处处以文中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来推进……窦老师的教学和文本融会贯通,犹如一篇结构精妙、草蛇灰线的小小说,妙绝。
《孔子游春》一课,由来自吴江区实小的管建刚老师执教。管老师不仅对文中提到的水的四个特点加以解读,又拓展到《论语》中其他篇目对水特性的表述,并宕开一笔自问自答:“为什么水在孔子眼中有这么多君子的特性?孔子心中时刻想着君子,看万物也都是君子。我们如果有时候看谁都不顺眼,不用急,不妨想想是不是自己心里装错了东西。”一番话,既服务了文本,又对此前玩中学、议中学的轻松氛围加以收束,张弛有度,更给孩子们以思考和回味。
C学习“听”,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需要有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发散,还需要有规矩和尊重的凝聚。台北国语实小的李玉贵老师和福教院附四小的林莘老师就示范了“学习共同体”课堂,展示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共同体”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出的理念,借助学生间的互学关系而形成,追求学生见解的多样性,不强求一体化而坚持学习主体的个体性。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学生不仅向文本学习,更要向他人学习。而要实现向他人学习,就需要学会倾听,学会安静。
在李老师和林老师的课堂上,规矩成了孩子们首先要适应的。李老师更是把“听”细化为:转向他—看着他—视线跟随—沉稳地听—静静地听—听到最后。只要有人站起来发言,其他孩子就需要把手放下,并准备好专心听他发言,如此才可能实现观点的分享、思考的深入。林老师则教给孩子们对同伴的发言,首先倾听并理解其背后的想法,再作出礼貌的回应,要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这些是规矩,更是一种长久以来被我们忽视的尊重,是人人都应该养成的习惯。
林老师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观摩“学习共同体”,还特别邀请了12位老师坐在每一小组旁边,不出声、不参与,做安静的观察员。通过对每一组四个孩子表现、反应、神态、动作等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地明确未来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帮助。
图片系中国经济信息社提供
挖坑式新课导入,碎片式字词解读,标签式人物分析,脱离文本渲染所谓思想性和人生意义,拖着音用同一个调子读每一篇课文……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可能都曾上过、听过。语文课,只能是这个样子么?
11月17日至19日,第25届全国小学语文(琅琊)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滁州大剧院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数十位小语特级教师现场教学,公开课、同课异构、学术报告……两天半的教学观摩,满满的都是“干货”,也呈现了语文课的另一些模样。
D“写作也要充满‘故意\’”
课上完了,练些什么?新课标所强调的语用,其实便为语文课的作业提供了新方向。公开课上,名师们一方面是留下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呈现了语文作业的开放空间。
同样一堂《珍珠鸟》,林老师请孩子们从珍珠鸟的视角,任选文中的一个时间点,写写鸟儿眼中的“我”;吴江区盛泽实小的薛法根老师则围绕文中鸟儿对“我”从怕到不怕的过程,请学生写出这一堂观摩课上师生间熟悉起来的过程。同是练笔,主题的不同是基于课文讲解重点的不同,却又都不脱离冯骥才的原文。
窦老师教苏轼的题跋,课堂作业便是请学生以题跋的形式写下这一课学习的感受——既巩固对题跋这一体裁的认知,也考察对课文和拓展的理解。5分钟的即兴创作,孩子们提交的题跋,有的感想颇有深度,有的大胆试水文言表述,异彩纷呈。
戴老师的《孔子游春》,则是列出《论语》中诸多论水的句子,请学生选择自己想写入文中的水的特性。在知识拓展的同时,对原文之所以谈水的德行、情义等加以分析,既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明晰,也帮助孩子们领会写作所需要的一一对应和“故意”。
和窦老师的一课之缘
滁州市第二小学六(2)班陈琪悦
指导老师王培建
“起立!老师您好!”随着清脆悦耳、整齐划一的问候声,一场令我期待的语文课拉开了序幕。
星期五下午,滁州大剧院座无虚席。在这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将为我们讲授苏轼的《书〈戴嵩画牛〉》。
窦老师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使人倍感亲和。她见大家有些紧张,便安慰道:“宝儿们,别害怕,你们大概是没见过我这北方的女教师吧,咱不害怕,啊!”大厅内顿时哄堂大笑,我们也放松了许多。
窦老师上课循循善诱。为了便于我们理解课文,她展示了从古至今的数幅斗牛图,都与课文中牧童所说不符。她发给我们资料,让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答辩,轮流阐述观点。在窦老师的引导和大家的自主探究中,我们更深刻地懂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窦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课上,她让同学们模仿文中牧童和杜处士两种不同的笑。项凯自告奋勇模仿牧童。只见她拍着手,笑眯了眼也笑弯了腰,指着“画”道:“此画斗牛与?……”听到这番演绎,窦老师也乐了,夸赞道:“真是个可爱的小牧童啊!”接着,于浩然模仿杜处士“笑而然之”。他捋着“胡子”,微微颔首,慢条斯理地说着,颇有点老夫子状。窦老师拍拍于浩然的大肚子,打趣道:“杜处士,你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于浩然沉思片刻,说:“学问!”台下的老师不禁都乐道:“这是小人精啊!”同学们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演让整个课堂的气氛很是活跃。
窦老师上课重视鼓励。窦老师不仅总是亲切地唤我们为“宝儿”,还会在同学们发言后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当我书写的题跋投影在大屏幕上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不少老师还拿出手机拍照。窦老师赞叹道:“哎呀,你的字太漂亮了,老师都没你写得好!”她的鼓励让我觉得信心倍增。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不知不觉这堂课就结束了,但我仍对这堂生动精彩、引人入胜的语文课意犹未尽。
难忘的一堂课
滁州市第二小学六(7)班胡湛
指导老师朱贤山
11月17日上午,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活动中,我们班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
早在两天前就听妈妈说王老师很有名。他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小语界的名师,不仅书教得好,读书、写字也都很好。妈妈几个当语文老师的同学都把他“奉为男神”。我迫不及待地想见证一下,王老师的课有多么动人。
刚开始,王老师没有急着上课,而是给我们放了一段西湖四季美景的短片,让我们先歇一歇、缓一缓——伴着古筝优美的旋律,出现在投影屏上的是一幅幅宛如仙境的图片,其中有几幅便是课文中描写的冬季湖心亭“上下一白”的景象。这段短片一下把我们带入了《湖心亭看雪》的古典韵味中。
正式上课了,老师的一言一行,渐渐把我们“带”到了湖心亭之中,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张岱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感受到张岱孤芳自赏的情怀与高雅的情趣。
老师的讲解看起来平淡,却一点点让我们理解了整篇古文的意义——这可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呢。老师说,文中有“一”的句子包含了文中所有的生僻字,并让我们反复读这些句子,声情并茂,去读出那份凄凉。
王老师读书也很好听。记得在临下课时,王老师把《湖心亭看雪》全文读了一遍。伴着悠扬的乐曲,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和谐饱满,好像有一幅画面渐渐展现在我的脑海中……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80分钟过去了,我依然沉浸在湖心亭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中,回味着,回味着……
B“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学习当问学生
“好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差的课堂,上着上着,学生不见了。”比起常见的“一言堂”,本次研讨会上的公开课都共同呈现了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老师在其中更多是穿针引线、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积极回应、在学生“短路”时创造情境予以点拨;甚至,老师还可能需要适时“示弱”,通过表达自己“没有听懂,你可以讲得更具体一些吗”,来激发学生从回答“是什么”到思考“为什么”。
浦明师范附小的戴建荣老师以“入声字往往表达强烈的情感”这一知识点统领《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在带孩子们认识了诗中的几个入声字后,余下的情感把握全部交由学生不断对比感知。当学生们带着新奇感以短促的声音读出“一”“隔”等入声字后,京口、瓜洲间山一程水一程的路途似乎不过一步之遥,诗人的心境也得以触摸。当课堂和探索还给学生,古诗不再生硬难懂,沉浸其间便是对诗词之美最好的回应。
《书<戴嵩画牛>》一课中,读准、读通、读懂文言文部分全部由小组互助学习来实现。学生自己介绍觉得难读的字,再由学生去找同学进行“你问我答”。期间,窦老师始终以自己的肢体动作再现句中的表述和情绪,以一种并肩同行而非强势带队的方式陪伴孩子们一点点深入、体悟。课程结尾,窦老师对孩子们现场写作的一篇篇精彩题跋的点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学习当问学生”,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不失为对一堂好课的提点。
E“中国好声音,应是孩子们的读书声”
朗读,是语文课少不了的元素。但究竟要如何去读?《泊船瓜洲》一课中,几位学生读的时候都强调要“有感情”,但其实呈现出来的往往还是“颠头晃脑”的调子,以致戴老师玩笑着表示“咱不谈感情,不谈感情”。
公开课上,戴老师和来自合肥62中小学部的薛瑞萍老师都示范了古诗词的吟诵。当诗词被“平长仄短入声促”地吟诵出来时,音韵之美得以呈现,纸上诗词随之成为心中画卷,玄而又玄的“意韵”也如在目前。
吟诵好似“一咏三叹,且歌且舞”,美则美矣,听起来难免显得“标新立异”,不时引起座下老师们的哄然。之于滁州的语文老师,接受过专门吟诵培训的,可能不多,付诸于课堂目前也不现实,但对于应该提倡的吟诵,大概不是一笑而过就可以的。一如薛瑞萍老师所言:“教育最忌形象工程,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的身心都健康,好的诵读和恰当的文本应当是可以抚慰孩子呼吸的。”
“我以为,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应是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响起的读书声。”恰如其分的读书声尚远,育人树人的语文课尚少,道阻且长,仍需努力。
新闻推荐
“以赛为媒”奏响美丽南谯“最强音” ——“正荣地产杯”南谯区第二届半程马拉松赛侧记
戴立伟“一座生态宜居之城、一座和谐幸福之城、一座未来希望之城,这里就是皖东明珠——滁州南谯。”动听悦耳的解说之声,引人入胜的美丽画面,热闹非凡的活动场面,这是在刚刚结束的南谯区第二届马拉松...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