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优化科研生态

滁州日报 2019-12-26 08:06 大字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身上智慧与技能的集合,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重要而不可获取的无形精神要素。古今中外,凡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都倍受人们尊崇,科学家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贡发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回顾百余年,从“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兴国”到“科学强国”,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人民爱戴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于敏、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赵忠贤、黄大年、南仁东等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成为优良作风和学风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铸就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

新形势下,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学术不端、科研领域“圈子”文化等问题依然存在,不仅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科学家形象,更是与创新求索的科学目标背道而驰,也在侵蚀着中国科技界的公信力。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科技事业的成败。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营造风清气正的作风学风尤为重要。

不忘初心,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座右铭。我国科学家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具有优良传统的群体。“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新使命,特别需要树立当代中国优秀科学家榜样,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励中国科技工作者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树立明德楷模,以中国科学家精神感召鼓舞当代青少年。

放眼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对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精神不断凝练升华,筑牢科技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基础,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牢记使命,营造良好科研环境。要崇尚学术民主,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开展学术批评要开诚布公,多提建设性意见,反对人身攻击。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要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不要搞学术崇拜,不要搞学术圈的造神运动。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要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研伦理审查等有关制度和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对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要敢于揭短亮丑,不迁就、不包庇,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丘成桐说,我希望见到中国学者不是为了名利做学问,诺贝尔奖或是菲尔兹奖,都不应该是学者的终极目标。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防止和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严防滋生学术腐败。

激浊扬清,优化科研生态。屠呦呦获诺奖后,曾经坦言希望诺奖能激励新的科研机制。重大原创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中国的科研体制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要深化科研领域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建立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建立健全重大科研项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确定重大创新方向要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广泛征求科技界、产业界等意见。

改革科技项目申请制度,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大幅减少评比、评审、评奖,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得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等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

加快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在线申报、信息共享。大力解决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帽子”重复、检查频繁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科技人员的获得感、满意度。

价值引领,打造良好科研文化。为科学家立传,把科学家事迹搬上荧幕,搬上舞台,彰显人文关怀,凝聚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强大正能量。例如,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艺术地再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家屠呦呦的生动事迹,充分展现了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电影《黄大年》成功塑造了著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的感人形象,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科学家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价值引领,努力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要深入挖掘优秀科学家成长经历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通过大力表彰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脊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等形式,让科学家成为青少年一代的偶像。

建立科技界与文艺界定期座谈交流、调研采风机制,引导支持文艺工作者运用影视剧、微视频、小说、诗歌、戏剧、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故事。以“时代楷模”、“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等宣传项目为抓手,大力宣扬那些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典型,激励青年学子以科技报国为己任,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明光市纪委监委)

新闻推荐

古沛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抗旱保苗

本报讯(吴雨记者吕静远)入冬以来,持续无雨天气造成古沛镇大面积农田干旱缺水,给当前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明光市古沛镇根据...

明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明光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