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味道 ■ 梁义道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风靡全国,全国各地美食通过电视传遍千家万户。有时想来,我们儿时对味道的记忆,有时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1971年至1980年,我在安徽省明光市上小学和初中,粮食是定量的,我每月25斤粮食,包括粗粮和细粮。当时,正是长身体的阶段,食量大,粮食根本不够吃。父母想尽办法,从市场上买来玉米面、山芋和蔬菜等作补充搭配“瓜菜代”粮食,给我们姐弟3人做各式各样的美味饭菜。我们放学回家,一起择菜、洗菜,一家人共同做饭,母亲让我们姐弟分工,姐姐切菜,弟弟炒菜,我烧锅。母亲是总指挥,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我们做饭烧菜,全家人在一起做饭,忙碌而有序,欢快而热闹。煮饭前,我们先将山芋皮削去,切成一块块放在饭上一起蒸。那时家里用的是草锅,烧火做饭有讲究,一不注意,火大了,饭就烧糊了,火小了,饭就烧不熟或夹生。母亲教我们烧饭的技巧是,开始用大火烧,烧到沸腾,当闻到米香,锅里面发出“嗞嗞”的响声时,就改小火,时停时烧,慢慢地饭香就弥漫全屋。开饭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先吃山芋,后吃饭。锅底的余火把锅巴炕得金黄焦脆,非常好吃,锅巴是我们儿时的美味零食,至今仍回味无穷。米面不够吃时,母亲又教我们做菜饭,就是煮饭时,多放水,饭快熟时,把切好的蔬菜放在饭锅里搅拌,再放点盐和油,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就好了。菜饭最经济实惠,不要再炒菜,又快又方便,吃上两碗热乎乎的菜饭真是极大的享受。
小时候虽然食物很少,但聪明勤劳的父母会想方设法给我们做好吃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小鱼锅贴。母亲买来小杂鱼,先烧一锅鲜美浓厚的鱼汤,再在锅沿四周贴上面饼或玉米饼,盖上锅盖大火烧一会儿,香味四溢的小鱼锅贴就好了。母亲在水产公司加工厂上班,公司常年加工卤鱼,鱼内脏全部剔除不用,这些鱼内脏就成为福利发给职工。母亲有时就把小杂鱼换成鱼内脏,做出来的小鱼锅贴同样美味。有时,母亲还把鱼杂熬成鱼油,装在玻璃瓶里,炒菜时倒出来一点用,菜格外美味。
母亲的拿手菜是红烧肉。肉烧得好吃,首先是选材,母亲买来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的五花肉,切成块状,先用盐和调味品腌制十来分钟,然后下油锅大火煸炒到肉两面金黄,再放入酱油、糖、料酒、八角等,倒入开水,小火慢炖1个小时,一碗香味扑鼻的红烧肉就出锅了,那种香味说是世间绝味,也是合适的。
父亲很少做菜,但有两样绝活,一是擀面条和包饺子。父亲先和面,然后把面放在桌子上一遍又一遍地慢慢擀,边擀边撒面粉,直到擀成一张大圆形状均匀的薄面皮,撒上面粉,再把薄面皮来回折成三寸宽的长条,最后切成细丝,开水下锅,待面条熟了,再捞上来放在凉开水中过一下,浇上自家晒的蚕豆酱,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包饺子首先把薄面皮切成小方型,饺馅是油渣拌大白菜或韭菜等菜,包成大“猫耳饺”,皮薄馅多,非常好吃。二是做酸菜鱼,记得有一年,父亲在省公司以前的老同事从合肥来明光检查工作,几十年未见,父亲热情地请老同事到家里吃饭,亲自下厨烧了一盆酸菜鱼,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鱼,比饭店里的口味还要好。
我18岁参军离开家,走南闯北,卫国戍边,见识并品尝过八大菜系的菜,但一直觉得,只有父母烧的饭菜最是美味,且回味悠长。那是什么味道呢?我久久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那是家乡菜的味道,是父母疼爱子女的味道,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味道,奠定了儿女味蕾的基准味道。这种味道一直伴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始终忘不了家乡菜的味道,因为这种儿时的味道已渗透到了心灵的深处,永志难忘。
新闻推荐
贡发明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战略定力。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
明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明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