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效性

来安报 2020-06-25 06:30 大字

来安县第四中学 李海洋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其“明理、激情、导行"的作用,让学生以“要学、爱学、乐学、善学"的积极心态,成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二,与同行共勉。

1.猜一猜,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些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成一个有趣的问题,如猜谜语让学生抢答,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怀着浓厚的兴趣,思想专注地进入新课,同时又为学生的激情明理作好铺垫。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谜语让学生猜:“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地球)"。学生们争先恐后猜谜语,兴趣盎然,思想活跃,等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趁热打铁,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文:“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那么我们应该这样爱护地球呢?请同学们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课文还没有教,已把学生带进了爱护地球的意境中去了。

2.看一看,触景生情。具体情景可以唤起或强化人的某种感受,为了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某种情感氛围。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学中,结合讲解,播放之前准备好的家乡美景录像剪辑片断。真实的彩色画面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且使他们明白了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等可爱之处,从而产生了热爱家乡的依恋之情,其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3.讲一讲,引起共鸣。课文中有些内容,如果教师枯燥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形式来讲述。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自述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叙述这些吃穿用的用品从哪里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懂得了要珍惜和节约这些吃穿用的用品。

4.算一算,晓理动情。“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保护森林,节约用纸》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计算一道数学题:“每张纸5分钱,每个小学生每天浪费1张纸,全县10000名小学生,每天浪费多少钱?(答:全县小学生一天要浪费500元。)"学生从亲手算出来的数据中懂得节约的重要性,这样就会自觉产生勤俭节约的情感和行动。

5.画一画,画中明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插图,教师结合教学让学生看插图,临摹插图同时添加自己的想像画一画,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帮助理解课文,还能表达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情感。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马路不是游戏场》,教师让学生临摹两个小朋友横穿马路的情景,同时可以想象添加被车撞的场面,在画中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6.唱一唱,以声抒情。枯燥乏味的内容必须借助情感来开发课文的作用,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在教学完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齐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让师生“一唱为快",放声高唱《春天在哪里》,这激越的歌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注释,又反映了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既是师生以声抒情、以声传情的有效载体,又是总结课文、画龙点睛的神采之笔,可谓一箭双雕。

7.演一演,体验真情。小学生活泼好动,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教材的有些内容改编成课本短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明白道理,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出,小演员进入各自角色进行创造性劳动,其他同学们也被带进设置的情景,让孩子表演中自然体验到各行各业的重要性,受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8.做一做,用行换情。体验生活是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家人的爱》教学中,针对有些同学不关心体贴父母,不了解父母辛苦的现象,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和父母“换位",让孩子做父母一天所做的家务事,让孩子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进而认识到今后要自觉的去关心体贴父母,去对父母的爱心存感激。

总之,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其手段和途径还很多,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相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一定能够提高。

新闻推荐

来安县多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来安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坚持认真做好企业...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