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江淮分水岭区面积72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一半;水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来安县立足生态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了岭区农民脱贫致富

滁州日报 2017-11-10 10:00 大字

本报记者张杰通讯员赵正平戴义敏

来安县施官镇贾龙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区;2013年以前,这里清一色的传统农业,靠引外水种植水稻和小麦,增加了投入的成本,农民人均年收入9000元。村两委在研究发展思路时决定发挥优势,通过招大引强发展特色农业,2013年引进一个苗木公司,连续两年流转土地2700亩,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三年过去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近两番。村委会主任王家忠说,全村有当家塘20面蓄水超过200万方,苗木花卉用水量是传统农业的三分之一,前者效益是后者的3倍以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分水岭上丰收景,事实证明是摆脱困境实现增收的好办法。”王家忠说。

11月8日上午,记者站在江淮分水岭来安县东部的龙山上向南眺望,但见林海苍茫,隐约闻到阵阵秋风送来的桃香。这里便是安徽省最大的冬桃生产基地,来安县施官镇桃庄村桃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此时正是冬桃旺盛生长、秋桃火曝上市时节,桃园里人来人往络驿不绝,欢声笑语荡漾林间。合作社的理事宋超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的产量和行情都没话说。你看,这批锦绣黄桃上市后,均价也达到8块钱1公斤。”丰收还给桃庄村的农民带来了喜悦,冬桃基地近3000亩桃园,是通过280多户农户土地流转而来。

张山乡罗顶村山峦起伏,仅有全村土地不足10%的旱粮田完全靠天收,遇到干旱则颗粒无收;农民利用岗坡地和家前屋后种植国槐树,依靠结出的国槐米作为中药材出售维持生计。“我们因势利导,无偿提供优质树苗,政府投资种下1000多亩无偿提供给60多户农民;按照每亩地3年补贴1200元,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张山乡党委书记王克林说。

“这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办法。”罗顶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伟说,全村有47户贫困户,村每年每亩补贴贫困户800元,由帮扶干部负责技术、销路,三年后结果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实现全部脱贫。沿着312省道记者看到,公路两边200米范围内是成片的国槐树和栀子树。在罗顶村常山顶遇到农民周增海正在修理树枝,他告诉记者,自己承包了400亩山场,投资20万元整地和流转土地,政府无偿提供了3万株树苗,结出的国槐米和栀子花是中药材,亩均效益可达2.6万元。他说,过去承包山场种植杨树,经济效益一般;现在改种国槐和栀子树,与过去种植杨树相比收入能够成倍增长。王克林说,今年新增了200亩国槐树,全乡国槐和栀子树总面积达到8000亩,乡财政拿出100多万元补贴农户,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来安县农委农经站站长李晓健介绍,壮大岭区产业发展规模是做大做强产业优势的关键,依托南京、滁州等周边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张山桃花、舜山大庵等高标准蔬菜基地,岭区蔬菜生产面积达4.9万亩,张山乡桃花、绿康两个蔬菜生产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提升岭区苗木花卉的规模和效益,目前生产面积达5.1万亩,总产值达3.5亿元。舜山镇林桥村辐射带动周边种植苗木花卉3.5万亩,花木年交易量近6500万株、交易额逾9500万元;做优林果产业,岭区的半塔镇葡萄示范片核心区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亩均产值1.5万元以上,总产值达1.2亿元;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4个,合作社联合社1个,示范带动农户2200多户。

新闻推荐

关爱送给百岁劳模

本报记者喻松10月26日,天刚蒙蒙亮,103岁的省劳模桑文珍老人的家里就热闹起来。量血压、做心电图、抽血化验、赠送空调、帮助打扫卫生……当天,滁州市和来安县两级工会的同志,领着4位劳模和来安县家宁...

来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