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 ——来安县张山乡罗顶村实现整村脱贫侧记

滁州日报 2017-08-23 07:54 大字

本报记者汪勇喻松

“房子是政府出钱改造的,自来水是免费安装的,孩子上大学也享受了5000元教育扶贫资金。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真是好,要不然我们根本没法脱贫。”8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来安县张山乡罗顶村陈港组董勤国家时,他和妻子张德翠欣喜地向记者述说过去一年的变化。

董勤国夫妻俩住在半山腰,家里的上百只小鸡成群在山上觅食,几头猪长势喜人,三间大瓦房宽敞明亮,墙上贴的帮扶联系卡和政策明白纸一目了然。说起曾经的生活,46岁的张德翠显得有些无奈。“婆婆是胃癌,我是直肠癌,孩子还在上学,山里田少收入少,平时只能靠丈夫打临工维持生活。”张德翠说,现在好多了,县委副书记郝庆孝经常来家里走访慰问,给他们关怀温暖。在政府的帮助下,养鸡养猪有补贴,孩子学费也不用愁,住院还享受“351”政策,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我们村贫困户曹广荣在市里面做支架手术花了五、六万元,自己只掏了5000元。”罗顶村党总支书记刘洪伟接过话头说,现在很多贫困户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了“351”政策,贫困户也敢看病敢住院了。

罗顶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S312省道穿境而过,境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土层瘠薄,属江淮分水岭易旱缺水地区。全村土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户籍人口2130人,村民以种植玉米、山芋、小麦等旱地农作物为主,人均收入较低。2015年,该村被列为贫困村。

“像董勤国家一样,我们村去年共有35户61人顺利实现脱贫。”刘洪伟介绍说,2016年全村贫困人口47户86人,现在只剩下12户25人。去年底,经省第三方评估,我们村也顺利出列,并先后获得全市十佳脱贫村和省级扶贫资产收益示范村称号。

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罗顶村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灵活多样”的原则,大力发展草鸡养殖、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和特色经果林种植。今年,全村贫困户中有45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经果林、中药材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户均增收3000余元。12户贫困户享受“户贷企用”,户均年度分红3000元;实施教育帮扶,贫困家庭7名在校生享受教育资助,累计发放资助金2万余元;实施危房改造,25户贫困户住上安全住房,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0万余元。

“除此之外,我们村还积极引导贫困户承包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既盘活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又能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刘洪伟说,罗顶村引导12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00余亩,户年均增加收入2000余元。同时发挥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养大户同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吸纳贫困户就近从事田间管理、采挖等管护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截至目前,带动贫困户5户实现了就近务工,户均增收超过1500元。

“下一步,我们村将做好蔬菜大棚资产、光伏发电资产折股量化工作,不断提高贫困户资产收益,确保剩余贫困户全部脱贫,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刘洪伟信心满满地表示。

【记者手记】罗顶村区位不优,交通不畅,但是村委会一班人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县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在“扶”字上做文章,在“准”字上下功夫,坚持围绕优势谋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促脱贫、坚持因势利导抓投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有效开展。

新闻推荐

稻田画亮相鱼米之乡

8月17日,来安县大英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的稻田画精彩亮相。近年来,来安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48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0.3万亩,辖4个乡镇、42个村、18.9万人口。大...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