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张公山 □齐飞

蚌埠日报 2020-08-10 08:07 大字

八百年前,金兵从涡河口渡淮河南下,遭到南宋战将李全的抵抗,勇猛善战的李全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史称“化陂湖大捷”。你难以想象,当年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老战场,如今出落的如此宁静安详、清秀美丽。

化陂湖就是我们现在所标注的张公湖,更早的时候,因为和原燕山乡的老鸭湖水体相连,所以人们也习惯的叫它老鸭湖。至少在1915年前,秦集、燕山的原著民,仍然叫这个湖泊为化皮湖。用字虽然不一样,但发音相同,说明这个“化皮湖”还是当年的化陂湖。现在之所以叫“张公湖”,应该是适应“张公山”的语言风格,形成一个统一的地理名称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变成了约定俗成并被广为接受了。

张公山和张公湖是山水相依的经典组合。张公山被苍翠欲滴的浓绿覆盖着,宛如一处虚静、充满灵气的空间。张公湖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刚与柔的结合,组成了一处绝佳的风景。张公山景区占地面积110.6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9.3公顷,山顶海拔71.2米,虽然体量不大,在我看来,却是一个恰好的规模。因为地处城市繁华地带,太大了,就很难和周边的建筑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处独立存在的个体,反而和城市风光格格不入了;如果小一点,自身的存在感就会大打折扣,景区建设也就没有了施展的舞台。现在,张公山景区建有九大功能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不仅仅是早上和晚上的锻炼目的地,同时也是一个可以用来静心、养性的去处。

张公山属于涂山山脉,名字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山南居住了很多张姓的居民;二是明朝有一个张姓将军脱下战袍后隐于山下;三是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有关。此为神话,虽不可信,但张公山的神秘色彩也因此增加了许多。张公山的得名不管是怎么来的,一个共同的前提是和张姓有关,把一个山名冠于姓氏,说明当时张姓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是张姓值得自豪的地方。

天下名山僧占多,张公山也不例外。清朝时期,张公山顶建有一座寺庙,成为了出家人的活动场所。寺庙1938年被毁后,随即成为一座孤零零的荒山,无人关注也无人问津。张公山命运的改变始于1973年。这一年,蚌埠市政府决定将张公山及其周边地区设立为公园。1975年,张公山规划区域正式开始建设,1983年7月1日建成开放。1986年在山顶建望淮塔,塔高35.33米,七层八角,是蚌埠市地标性建筑之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欣然为“望淮塔”题字。可能,张公山的佛性犹在、道风犹存,同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感觉到了和此山的前缘,所以题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赵朴初的题字,为张公山的人文关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公山的前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蚌埠还没有设市的时候,张公山和席家沟一样,是原凤阳县与怀远县的分界点,张公山以东为凤阳县,张公山以西为怀远县。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区划调整以后,张公山作为地理标志功能也就随之消失了。

新闻推荐

凤阳多措确保医保基金安全惠民生

本报讯为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凤阳县医保局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多措并举促进医保工作稳健发展。维护广大参...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