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完善好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周先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强调了坚持和完善13项基本制度。其中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完善好我国农村经济基本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基本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十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
我国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引起长期停滞的农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一改过去长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增长的快车道,粮食产量在短短的几年里上了一个大台阶。这带给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但是,中国不同阶段的农业增长有起有落,特别是1996—2002年,农业进入了一个持续低增长的阶段,增长的幅度连续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出现了农业增收困难的问题。
农业出现增收增效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产出、劳动力、市场价格体制因素影响,更多的受技术、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关键还是基本制度下的深层次改革还不够到位。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尤其在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农业转型不快,农业增收增效较慢仍然是共性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农"问题之一的农业问题。
一、农业的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1、制度是保障。我们有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有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并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各级行政服务体系,这是最大的保障。但在制度的深层次上衔接与配套还跟不上,效率不高。譬如,某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相关部门与渠道的扶持,但在扶持的政策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形成“多张皮"。有的部门对于产业发展了解认识不足、有的部门配套跟不上、有的部门指导性不强等等情况,造成政策配套衔不畅、力度变弱,或者说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政策“合力"。
2、引导是关键。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民最大的缺陷是受知识、信息、地域等条件限制,对于市场的导向往往认识不清,或者说反映滞后,往往很盲目。一是不知道“种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种"。经常看到某个地方的农副产品出现滞销,大量积压卖不掉,农民利益受损的的现象。有的地方生产的大白菜卖不掉,有的地方生产得芹菜出现滞销,有的地方生产的水果蓝带也没人要…就是因为不了解市场,短时间生产过剩或者产品不对路等因素造成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生产拿的主题对于市场很盲目,另一方面我们的地方政府缺乏深入、科学、细致的调研,没有完全引导好。
3、农民是主体。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发布的数字是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7661亿人,占比41.48%。2018年农村人口是5.6401亿人,占比40.42%。那么9亿农民如何变成了5.64亿呢?因为按照政府的统计标准,凡是在城市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就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目前在城市打工、做生意的农民约为3亿多,所以真正常年生活在农村,以农为生的农民大约也就在5.6亿上下。但这3亿多打工、做生意的农民,他们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因为他们的土地在农村,他们的父母在农村,他们的房子在农村,他们的根在农村。因此,承担农业发展的主体还是农民。
4、创新在基层。农村改革30年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由亿万农民创造并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我们肥西山南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都是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
我了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浙江人干的早,发展快,温州等沿海开放地区的小工厂最兴旺。再如,我们现在发展的苗木花卉产业,最早也是在江浙。我们这里一家浙江生产苗木的大企业负责人曾经告诉我,他们那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捣鼓各种苗木,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所以今天才发展的这么好,苗木企业走向全国。尊崇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农村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二、新时代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三点建议
1、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现阶段。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还是归根结底如何做好“统"和“分"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在制度上没有很好地完善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统",也就是“大锅饭"。改革开放后实行“统"“分"结合,但大部分地区以“分"为主,农村生产力解放了,农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时代,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想办法让“分"更有效,促进家庭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谋划好“统",推动以股份制公司、各类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种集体经济发展。
譬如,近年在官亭镇,一方面大力支持各类“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专合作社等个体、合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招商,引进各类农业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各类农业综合体建设,同时,结合扶贫、新农村建设,发展集体光伏产业,建设集体收益类资产,建立各种村级农业产业园建设,想办法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镇发展各类种养大户320多户,各类“家庭农场"130多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是150多个。引进各类农业企业5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0多家,建起村级各类产业园18个,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但是在发展上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位置、交通相对较差的村(社区)发展较慢,集体经济有一点起色,但总体实力还比较弱。2018年底,全镇31各村(社区),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万元。
2、解放农村生产力,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在目前是趋势,为什么这么说?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加上传统农业增长乏力,农业增效缓慢,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仍在加快。目前的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老人,这部分人年纪较大、缺乏技术,只有留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造成农村劳动力比较缺乏。在官亭镇,经常听到很多企业的负责人抱怨,现在招工真的很难,尤其是强壮年。在官亭的浙江滕头园林公司,日常用工在200多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都很少见。
平时下基层,经常会遇到群众问我,我们这土地什么时候政府能帮我们流转掉啊。就是因为现在靠传统农业很难发家致富了,所以农民才迫切需要将土地流转出去。的确,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一户三口之家测算,该户人均2亩地,总共6亩地。再按照每亩1000斤水稻,按市场价算,6亩地的收益一般在8000元左右,加上国家各种综合直补,每亩再加上200元,总计也就在9000多元。这样的收入就目前的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农民必须走出去另谋出路。这样土地又不能让其荒废,只有流转掉。我们做过调查,土地流转后的家庭年收入较以前至少要增加1.8万元(按照1个劳动力1年能够腾出来6个月的最低时间,工资按照中等的标准测算:6个月×3000元/月)。而目前550-700元的土地租金正好可以抵上种植水稻的纯收入。
土地的流转单靠农民自己去做具有难度,很多地方由于受交通、区位限制,交通运输成本高,很多企业不愿来。这方面必须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引导,尤其要从制度要加以规范保障,以确保土地流转合法规范有序,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且流转后的土地收益要稳定。建议政府建立偏远地区土地流转政策配套机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可以从租金减免、基础设施配套多方面给予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
譬如,官亭镇国土面积237平方公里,人口9.6万,辖31个村(社区),其中农业人口7.29万人,农业人口占76%,目前至少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以打工为主,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逐年减少。随着传统农业优势不断丧失,完全靠粮食增产提高收入已经变得很难。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趋势,是产业转型的重要纽带。我们自2009年就开始探索土地流转,一方面,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流转土地生产经营,已成功引进了安徽滕头、安徽佳烨、安徽万利、淝丰生态种植、合肥中凤、绿之坊等大型企业投资,累计撬动150多亿社会资本来我们官亭投资发展农业。另一方面,积极支持鼓励镇内中小农业企业通过改制、兼并、重组等形式,组建集团公司,已逐步形成了江夏禽业、老乡鸡养殖基地等本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了土地流转经营效益。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扩展壮大。
3、农业的深层转型,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好产业。当前的农村,普遍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快,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够丰富,农业整体生产效率不够高,农产品存储、深加工级品牌影响力跟不上。其中主要是缺乏特色优势产业做支撑。
农民受小农意识、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制约,在选择发展产业上缺少远见,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欢跟风一哄而上,追求短期效应。所以在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农民引导选择发展好产业,建议政府要切实担起这个责任,加强调研,准确了解把握地方实情,了解农民真实愿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面向市场,帮助农民选择好优势特色产业。
2013年,官亭镇同时实施王集、新民、王祠、张祠4个整村推进项目,我们按照“建设一个村、兴起一方产业、带动一个地方"的思路,积极、坚定、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因势利导选择发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
在张祠村,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无公害甜油桃种植产业。张祠村种植甜油桃有16年的历史,原先处于自发无序生产状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开拓市场、解决销售难题、给予土地租金优惠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目前油桃种植面积2000多亩,引进改良优质品种40多个,发展桃农250户,年产甜油桃300万公斤,桃农户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张祠成为目前合肥市最大的无公害桃果生产基地。
在王集村,同样实施整村推进,引导群众以传统粮油麦种植为主。因为该村正好位于淠史杭总干渠旁边,水利条件得天独厚,该村一直是我镇粮油麦主产区和高产区。我们在该村同样坚决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引进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的效率,努力打破传统的“一家一户"自然经济增收缓慢的生产模式。
2011年以来,官亭镇抓住了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合肥市绿化大会战"的政策机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规模流转的实际需要,在回民社区、张祠、童大井、焦婆及312国道沿线的村(社区),大力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大力进行农业招商,引进全国、全省品牌农业企业,坚持政策扶持、企业为主、农民参与的原则,选择发展林业生态。每年以万亩以上的栽植速度发展林业,因为是企业化运作,有资金、懂管理,了解市场,栽植的基本上都是成苗和精品苗,林业和生态发展绿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截止目前,全镇林业新发展规模面积16.8万亩,覆盖我镇31个村(社区)中的22个。精品苗木产业已经成为我真的主导产业,农民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稳定增长。
实践证明,产业选择对路,农民才有出路。
(作者单位:官亭镇政府)
新闻推荐
近日,埇桥区西二铺乡沈家村一位青年农民在管理黄瓜。近年来,西二铺乡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有机无公害蔬菜产业,全乡种植面积达...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