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四十二 “龙兴之地”遗迹多
白石山栖岩寺复原图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府对百姓的压榨变本加厉。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队伍中,一个叫朱重八的起义军将领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元朝的掘墓人,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太平乡,即今凤阳县。参加起义军之前,朱元璋的生活及活动均在近在咫尺的凤阳县。正因为如此,作为“龙兴之地”的凤阳及蚌埠一带留下了多处与朱元璋有关的故事和历史遗迹。
龙子河的传说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蚌埠为朱元璋“龙兴之地”,有不少传说、遗迹。
元天历元年八月初八(1328年9月12日),朱元璋出生于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字国瑞,小名重八,后名兴宗。其先祖世代耕田种地,家境贫寒,有时随人外出打鱼,补贴家用。相传,其年幼时,在凤阳西乡的一片天然水域划船打鱼时,不慎掉了撑竿,不料撑竿竟化龙升天,这片水域后得名“龙子河”,位于今蚌埠市境内。明天启《凤阳新书》记载:“该河引上游九龙水汇注而成,故名龙子河。”又载:“龙子河其源发于南山,至徐家桥北汇为湖,经长淮卫入淮。”
元至正四年(1344),濠州流行瘟疫,其父兄相继去世,朱元璋到附近的於皇寺(后改名皇觉寺)做小行童,以求温饱。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其不得不离开寺院化缘,四处云游,走遍淮西、豫南山山水水。八年(1348)返寺,立志勤学。
至正十一年(1351)参加农民起义军。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红巾军,因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子兴招为女婿。十五年(1355),继承郭子兴成为起义军首领,在淮河流域扩充队伍,势力渐增。二十八年(1368)灭元,建立明朝。
洪武十六年(1383),选址在凤阳山日精峰下复建早年出家礼佛的皇觉寺(原寺1352年毁于兵火,现遗址尚在,位于龙兴寺西南7.5公里的凤阳县府城镇廿郢村南),赐名“大龙兴寺”,御书“第一山”碑,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住持,颁赐龙兴寺印。该寺由中都名匠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传,寺宇楼阁极为宏丽壮观,等级甚高,是中都皇城重要建筑之一;占地1282.5亩,规模宏大,据《大明洪武实录》载,有“佛殿、法堂、僧舍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时人形容该寺“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因该寺是明中都皇家的主要寺庙建筑,为朱元璋发祥之地,与整个明王朝渊源甚深,被称为圣庙,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
洪武二十三年(1390),复建同样毁于兵火的栖岩寺(位于今蚌埠东部白石山),并列为大龙兴寺的下院。今龙子湖区李楼乡红塔村、蚌山区燕山乡定庵村,也是当时凤阳兴建的18座庙宇中的2座所在。
重建“龙兴寺”
历经600余年风雨沧桑,龙兴寺大部分建筑曾屡遭破坏,又多次重建,所存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以证实其当年的森然气势。主要建筑之一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原位于山门前,现旧址柱础石仍在原位未动,光绪三年(1877)捐修,后多次重修,基本保持旧观。殿外4口硕大铜锅传为当年寺僧做饭所用,殿内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则为皇家寺院见证。其中,铜钟为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下沿直径1.3米,厚9厘米,重约4吨,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钟身铸有铭文。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尤其是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龙兴晚钟”为古凤阳八景之一。六角亭因在寺院正中,又称中亭,为民国年间建筑,亭高约6.5米,平面为六角形,每边宽3.3米,檐下两层椽,转角为老嫩戗作法,屋面施以灰筒瓦,砖砌垂脊上有水浪纹和“∞”字纹,上端以陶制葫芦收顶,内部构架为近人改建,壁间嵌有清代碑刻4块。亭原塑有弥勒佛坐像和韦驮立像,“文革”初期像毁亭存,至今保持完好。龙兴古刹牌楼又称牌坊,建于民国31年(1942),通高6.8米,长7.8米,厚0.88米,均用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4.5厘米青砖砌筑,为三楼庑殿顶,砖出檐,五斗拱,上覆盖小瓦,砖博脊,饰以几何图案,坊门为砖筑圆形拱券,高3.4米,宽3.09米,上方镶嵌白玉石匾额,阴刻行楷“龙兴古刹”四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9年重修。龙兴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蚌埠市以明皇家文化为主题,在龙子湖东南的西芦山景区开工建设大明文化产业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啊,为我补缴了36个月的医疗保险费近万元,保障了我的退休医疗待遇,感谢党、感谢政府给了我们退役...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