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农村改革
□丁军
用“猫论”支持农民搞生产
1962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生产形式。这一切,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邓小平认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引用战争年代刘伯承常说的四川农村俗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此话后被传为“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遗憾的是,体现实事求是思想的“猫论”,在当时难以发挥出作用。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当看到“部分县、地区,粮食产量还不如解放初期”,他一方面为中国“太穷了,太落后”而感叹,另一方面深刻意识到“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
针对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平均主义,邓小平提出:“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针对“越穷越光荣,越社会主义”,他质问道:“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讲故事”肯定包产到户
1978年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打破“大锅饭”,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很快,社会上对此发出了姓“社”姓“资”的质疑。
邓小平也始终关注着这场改革。1979年7月,邓小平专程来到安徽考察工作。其间,在一个座谈会上,他讲了一个“小故事”:河南有典型材料,有一个大队村边有十几亩地,鸡、猪随便糟蹋,没有收成,后来包给三个人管理,结果收成很好。就是这个大队,以前收入很低,现在二百几十元。看来,一搞责任制,群众的劲头就来了,他就千方百计地要搞好生产。
邓小平这段带有倾向性的话语,让许多农村干部群众松了一口气。后来,邓小平乘火车前往上海,当时的安徽省委负责同志陪同前行。在火车上,邓小平又听取了关于安徽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汇报。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和思考后,邓小平说话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没有剥削,没有违背集体所有的原则,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是搞资本主义。”
对于农业,邓小平始终放在战略地位予以考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次与外宾的谈话中,他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科学教育。对于农村改革后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邓小平成竹在胸:“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被老阿婆当作“活菩萨”拜
1980年7月,邓小平登上四川峨眉山。在下山途中,他一边拄着一根竹杖走路,一边看着两旁的庄稼和山林。当他看到一些陡峭的山坡上种了不少玉米,长得稀稀落落,就像癞痢头,便关切地说:“这会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来更不得了,不要种粮啦,种树吧。”看到路旁一些地种了中药材黄连,他对随行的人说:“种黄连可以,不要去种那几棵玉米。种经济作物钱多。”
看到山区农民生活困难,邓小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随行人员说:“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生活很苦,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尽快富裕起来。”当了解到有的农民用不上电,烧不上煤,连烧柴都困难,他特意交代随行的地方干部:“要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在狭窄的山路上,邓小平一行遇到了一位坐在青石上休息的老阿婆。他走上去打招呼:“老人家,你好大年纪了?”老阿婆摇着蒲扇,慢慢说道:“76岁,我属龙的。”
邓小平高兴地用四川话说:“哦,那咱们是老庚(同岁)噢!今年收成怎么样?”刚刚上山拜完菩萨的老阿婆说:“托菩萨的福,今年收成还不错。”
听罢老阿婆的话,邓小平没再说什么,向随行的人摆了摆手,继续向前走去。当邓小平走远后,有人告诉老阿婆刚才和她说话的人就是邓小平,老阿婆连忙站起来,朝着邓小平走的方向拜了三拜,喃喃自语:“你就是活菩萨哟!”
邓小平之所以被称为“活菩萨”,是因为他给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带来了巨变。1990年3月,当农村改革走过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丰硕成果和经验时,邓小平将废除人民公社,实行联产承包,肯定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为农业“第二个飞跃”指路
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稿后说:“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基于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验教训的认识,邓小平特别强调,在推进实现“第二个飞跃”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赋予其应有的权利,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
邓小平为中国农业“第二个飞跃”指明了道路。这来自于他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未来的高瞻远瞩——中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在全世界是最小的,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固然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并不能适应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在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实现土地不断集中和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2007年《环球人物》)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维护信访秩序,依法有力处置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凤阳县枣巷镇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组织镇综治办、信...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