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拔“穷根”

滁州日报 2019-10-15 07:50 大字

(上接第一版)

精准把脉拔“穷根”

“人心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就在哪里。”2017年的5月,张继刚到金庄村时,首先意识到的就是人心问题。那时,金庄村党员队伍涣散、矛盾纠纷多发、部分村民整天游手好闲穿梭在麻将场间……“要脱贫、想致富,必须先凝聚人心,改变村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成全村‘一盘棋’。”张继说。

于是,张继紧抓党建这个核心,抓班子带队伍。他围绕“三会一课”制度,带领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通过对党员的不断教育,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扶贫攻坚不仅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事,更是村两委、广大党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张继还动员党员在家门口挂上“我家有党员乡亲向我看”标牌,让党员树立起荣誉感和责任感,给乡亲们做好榜样。通过一系列举措,党员干部思想觉悟渐渐有了提高,他们从张继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干部苦干实干的身影,也植下了村里发展的希望。

“贫困不是与生俱来的,扶贫先扶志,只要贫困户自身有了脱贫的动力,他们才能真正脱贫。”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张继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精准施策。

贫困户老潘父子带“五保户”哥哥一起生活。由于家贫,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已丧失了继续读书的意愿,老潘自己也整天喝酒解闷,无所事事,没钱就东借西挪。对此,张继带着工作队多次登门,协调资金为他买了几只山羊,并积极协调解决了老潘儿子读书经费问题。“人心都是肉长的,张队长这样关心我,我再不干还算个人吗?”老潘终于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戒了酒,养了羊,挖了虾塘,没事还到附近的小河沟里捉鱼虾。2018年,老潘家收入达3万多元,儿子也考取了大学。现在的老潘,整天唱着小曲,放放羊,日子过得美着呢!

像老潘这样在张继的帮助下重拾生活信心并顺利脱贫的贫困户不胜枚举,据统计,金庄村2017年整村出列后至2018年底,成功脱贫59户151人。

用心用情真扶贫

金庄村地处高岗,历史上就用水困难,这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张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奔走争取项目、跑资金,终于争取到了水利改造项目,从附近的小溪河通过机站和暗管,把水提到村里几十面当家塘里,彻底解决了金庄村祖祖辈辈缺水的难题。土地流转大户曹彪承包了500多亩土地,搞稻虾连作,他说:“没有张队长引水,稻子都不能收,蔬菜不能种,稻虾连作我们更是想也不敢想啊!”

刚到村时,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张继依据扶贫政策,组织安装了180千瓦村级光伏,年固定收入15万元左右;争取支援资金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出租给种地大户,每年租金3万元;2018和2019年分别争取50万元和80万元扶贫工程款实施稻虾连作,按投资额6%标准,2018年为村里增收4万元,2019年将会更多。

此外,村里还建设了连体和单体大棚,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多元。建立了村级电商平台,注册成立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老房子品牌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此项工作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且为村里提供了长久可持续的收入,也打消了种养殖户的顾虑。

多项举措让村集体有了丰厚的家底,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5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2万元。贫困户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改造了3个台区电网,完成了所有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精致的农家小庭院绿树成荫,昔日的荒土地上村部、广场、公园错落有致……村容村貌“脱胎换骨”,金庄村美了,贫困户脱贫了。这两年,金庄村由一个贫穷落后村,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获得“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8凤阳县扶贫考核第一名……

“这两年,为了村里,张继书记付出了太多太多。”村党总支书记申正利说。风里来,雨里去,张继的脸晒黑了,他壮实的身体也变得疲惫了,但是,他始终没有退缩,始终带着一颗滚烫的心在村里奔波着。“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效劳就是我的职责!”

新闻推荐

扑下身子拔“穷根” 记凤阳县小溪河镇金庄村扶贫队长张继

本报记者李邦军“我刚来的时候,金庄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只有两万多元,后来我们发展了光伏发电、建立了电商平台、实施了...

凤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