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城是凤阳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凤阳县博物馆以“城墙和民房”为基本理念,南北两组板楼是城墙,其间层层叠叠的坡顶是民房,城墙坚实厚重,民房错落有致,两者相互穿插和
凤阳县博物馆。
“行千里,归故乡,看了博物馆明史部分,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安顺屯堡与中都凤阳的深厚渊源关系。”近段时间,“我从明朝来”主题摄影展在凤阳县博物馆举行,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在参观凤阳县博物馆后,如此感慨。
“我从明朝来”主题摄影展反映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明文化息息相关。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征南大军在安顺屯堡屯田驻扎,繁衍生息,当地人至今还保存着600年前的生活习俗。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安顺屯堡,反映了那里的大明文化遗存,犹如安顺屯堡写给凤阳的一封封家书。
大明中都凤阳之“魂”
“凤阳是帝王之乡,大明文化渗透在百姓的生活中,县博物馆根据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要求,设置了三个陈列展览,分别是历史文化厅、钟离厅、中都厅,其中中都厅展览面积最大,就是因为朱元璋建造的明中都城是留给家乡凤阳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凤阳县博物馆馆长唐更生介绍。
凤阳建置,上溯秦汉,设有钟离县,后来在元末明初时,明太祖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奔回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府名“凤阳”,沿用至今。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为此,他调集百万人役,耗费巨资,开始了长达6年的中都营建工程。虽然中都在洪武八年罢建,却是“明初三都”(中都、南京、北京)规制的首创者,规模最宏伟、质量最坚固、建筑最华丽。明中都城位于凤阳新老城区之间,现在仍存有皇故城遗址,遗址发掘的很多文物,大都保存在县博物馆。进入中都厅,中都城复原模型展示在眼前:中都城建有内、中、外三道城,内城又称皇城,中都皇城与北京故宫建制几乎一模一样,但是比紫禁城面积大12万平方米。中都城有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是从属和服务皇权的,明中都的云霁街则是城市的副轴线,云霁街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
唐更生说,明中都城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砌大城砖,城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1厘米,重达20公斤,分地方烧造砖、军队烧造砖、字号砖和刑狱砖四种类型,承造城砖的单位,目前所考证的,有22个府70个县及中都各卫所。在中都厅,有很多字砖展出,这些砖上,清晰可见“吉水县”“安庆府”等字样,有阴刻的,也有阳刻的,字迹清晰可辨。“制造字砖一是便于统计数量,二是便于问责,谁烧的砖出现问题,就可以找到责任人,这也保证了明中都城的建筑质量。”唐更生说。
除了字砖,明中都城玉石台基和琉璃构建也显示了其建筑的精美,中都厅复原了明中都金銮殿三层石基的一角,可以看到栏杆上有望柱、中有栏板、下有螭首。须弥座的白玉浮雕花纹形态各异,刻有龙、凤、牡丹、芍药、荷花、云朵、方胜等图形。据唐更生介绍,“南京和北京的故宫午门的条石构件,多为素面,很少嵌有花饰,相比之下,中都城石构建雕刻精美,既体现了当时匠人门高超的技艺,也展示了明中都建筑的豪华。”
在中都厅,还展示了许多图文,介绍了朱元璋的身世和徐达等明朝开国功臣,让人们了解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功绩以及大明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中都城和朱元璋,对凤阳人来说,都是引以为豪的。整个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更生说。
钟离古国神秘悠远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汉、西晋因之,东晋时改称燕县,北齐时复称钟离县,直至元朝没有变更。
钟离子国当时是淮河中游的一个小国,都城位于凤阳县临淮关镇东约1.5公里外,现在那儿仍有一段高土垄,据考证就是钟离子国国都城墙。
关于钟离子国,历史上没有专门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左传》中说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钟离,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被吴王僚所灭,后归楚国。经考古发掘,几座钟离君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为“童鹿”(即“钟离”),汉代钟离古城出土封泥为“钟离”。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在凤阳、蚌埠等地相继发现和发掘了一批钟离君王墓葬,揭开了钟离子国存在的神秘面纱。
在凤阳博物馆钟离厅,展出了许多青铜器,最惹眼的是一组编钟,大大小小十多件,历经几千年而完好无损,编钟上铸有花纹,十分精美。展柜内还有青铜炉、带盖铜簋、青铜剑、铜箭头等器物,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美,有些更是雕着花纹,充分反映当时青铜制作工艺的精湛。这些文物大多出土于当地的几个墓葬,其中最有名的是卞庄钟离康墓。这个墓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文物95件,通过铜器上的铭文,确定了春秋时期钟离氏在淮河中游地区建立了称霸江淮的钟离古国,以及立国200多年后于春秋晚期失国(距今2500年至2700年左右)的大致历史历程。墓葬出土的器物填补了钟离实物资料的空白,解决了钟离国地域、君王世系和历史年代等问题,大致确定了钟离国的疆域范围,为研究江淮地区的淮夷与周王朝之间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我们的博物馆不但介绍了墓的情况,还做了墓的复原模型,让人们直观地看到钟离君王墓葬的独特之处。除了钟离康墓,馆里还介绍了在蚌埠、舒城等地发现的钟离国君墓葬情况,通过交叉印证,进一步证实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唐更生说。
承古续今瓜瓞绵绵
凤阳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早在新石器时代,县域内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来一直承载着淮河中游地区厚重的历史与辉煌。
在博物馆“历史文化厅——史前文明”单元,展出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碗、石斧、石锛等,这些陶器、石器颜色以红色、黑色、灰色为主,距今四千多年,多是从位于新城区的金董大古堆发掘的。金董大古堆遗址在2011年3月至5月配合建设工程进行发掘,遗址分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层,下层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层属商周文化,上层属宋到明时期文化。遗址内发现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及红烧土堆积等居住遗迹,这处遗址证明了凤阳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证明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除了金董大古堆遗址,在凤阳县府城镇卫前村的古堆桥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在馆中“商周淮夷”单元展出的卜甲、陶罐、铜爵、青铜剑、铜戈、铜矛等众多物品,揭示了凤阳境内商周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见证了淮夷在淮河流域强势建立诸侯国的历史历程,为研究商周历史和淮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秦汉钟离”单元,展出的器物多为铜器和陶器,有铜盆、铜鼎、铜扁壶、陶瓶、陶罐等,这些器物体形较大,保存较完整,是从本地考城古城址、潘家庄、大宇家、红心塘集子等众多汉代遗址和大量汉代墓葬群中出土。
隋唐时期,凤阳建制为濠州,治所由钟离古城西迁至濠水新建了濠州城。县境内发现有濠州城址、西古城址、搬井遗址、玉蟹泉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在馆中保存展出的大量文物,见证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
在“明清”单元,展出元、明、清时期的几件珍贵的文物,其中有元代玉壶春瓶,青白色釉,细颈大腹,釉质细腻;元代青釉梅瓶,明代玉盘和明代彩瓷瓶。据唐更生介绍,这几件明清瓷器都是官窑出品,属皇家专用,现存极少,非常难得。展厅内还有明代金发冠和金钗,这些文物都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高品质展品在凤阳博物馆中出现,可能与当地曾经当过“首都”有一定关系。
唐更生说,凤阳的历史远不止这几个展厅所展示的,还有如明中都皇城遗址、皇陵、鼓楼等,另外,凤阳在近、现代史中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像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这些都是凤阳博物馆的延伸。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凤阳有着辉煌的过去,更有着灿烂的未来。
·馆长说·
凤阳县博物馆馆长唐更生:凤阳县博物馆位于县政务中心南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总投资7000余万元,2015年9月28日正式开馆。该馆外观设计以“城墙和民房”为基本理念,南北两组板楼是城墙,其间层层叠叠的坡顶是民房,城墙坚实厚重,形成对内的保护。民房错落有致,创造出多个庭院。两者相互穿插和渗透,营造出丰富的内外空间。博物馆共收藏1000多件各类文物,其中有9组40件文物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馆内展陈对凤阳五千年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对凤阳历史文化与淮河文明乃至华夏文明中的独特地位进行了客观评价和总结。县博物馆开馆后,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年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历史文物宣传和教育民众的作用。
镇馆之宝:蟠龙石础
蟠龙石础是明中都城奉天殿础中的一件,石础质地为白色大理岩,产自凤阳本地。石础埋头边长2.62米,宽2.52米,通高1.25米。中间圆形凸起槽内直径1.2米,内高0.23米,重达22.2吨。础面雕饰翔云纹图案,础槽突起精雕蟠龙飞舞,凸显皇家气势。蟠龙石础是目前全国最大、最豪华的都城主殿大石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凤阳县普法着力做实做好三方面工作,积极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着力强化领导干部学法。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坚持每...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