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十八 汤和:壮年善征战,晚年知进退
汤和墓享堂前神道。(资料图片)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成功“逆袭”的传奇经历让人感叹。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凤阳),儿时的小伙伴汤和可谓人生的“领路人”,如果没有汤和将其引入起义军,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朱皇帝。在明朝建立的功劳簿上,汤和功高至伟,更令人惊叹的是,汤和不仅能征善战,还明利害、知进退,在功成名就之时,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从而成就了一生的英名。
加入义军
汤和,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1352年(至正十二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1353年(至正十三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1355年(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南征北战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汤和升任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率部由海道进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不久从徐达率军征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明洪武三年(1370),加封中山侯。四年(1371),任征西将军,率水军溯江西进,在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抵达重庆,迫使大夏国皇帝明升出降。九年(1376),率军攻陷延安,迫使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1378),晋封信国公,每年俸禄三千石,参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十四年(1381),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1385),随楚王朱桢征讨贵州,俘敌4万人,擒蛮族首领。四方平定后,激流勇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获准。不久,倭寇从海上犯境。洪武二十二年(1389),受命兵发东南,在浙江、福建沿海抗倭,使海防得以巩固。
荣归故里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后荣归故里。洪武二十八年(1395)八月卒。
因在浙东抗倭有特殊贡献,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蚌埠曹山南麓。所建墓室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高3.6米,宽3.9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墓前神道长225米,两侧对称排列甲士、文臣、坐狮、跪羊、石马及牵马士等石雕,最前端立有大型神道碑等。其墓早年被盗,受到破坏。1973年发掘清理,见圹志一块,正面篆书“东瓯襄武王汤公”,并有楷书全衔:“大明推诚辅运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都督府左都督、左柱国、信国公、赠东瓯王、谥襄武王汤公。”墓中出土金银、玉片、琥珀等饰品及木俑、陶瓷器等。
汤和墓原有享堂一座,经数百年沧桑,早已无存。1998年在墓道口上方复建。享堂占地98平方米,为三开间木结构歇山式仿宋建筑,高6.5米,宽12.2米,进深8.4米,白色马头墙,青灰色筒瓦,深褐色木梁,飞檐翘角,色彩淡雅和谐,构成汤和墓享堂的主基调。享堂两侧后新建配殿,为汤和生平事迹史料陈列展。2013年,汤和墓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金好记者李斐)21年前因为抢劫出租车东窗事发后,逃离老家,在此期间凭借厨师手艺,辗转海南、广州等地,还企图利用...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