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粮 □吕兴元

蚌埠日报 2019-05-16 08:49 大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吃的方面而言,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深秋,我这名农家娃报名参军,到距家较近的曲塘镇体检,先往磅秤上一站,显示体重95斤,再用尺子一量,测出身高155厘米,结果有惊无险,这两项指标刚巧达线,如若差一点,部队接兵干部怎么也不会带我走了。

“为什么长得这么矮小呢?”后来每当谈及此,奶奶和妈妈总是告诉我,由于母亲怀我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胎膘太差,出生后农业社又连续几个月没分口粮,常常以野菜拌上点面粉,煮熟后当饭往我嘴里硬塞,属于典型的先天不足,外加营养不良。因为我属相是猪,不少乡邻都跟我开玩笑:“兴元啊,你这只“猪”能活下来,实在是命大呀!”

接下来的那些年,尽管乡亲们没日没夜在集体的田间地头劳作,眼看生产队的庄稼长势也还说得过去,可到了午收或秋收时节,无论是脱粒晾干的麦子,还是稻谷,随即就被装船交公粮去了,种田户的口粮依旧奇缺。

粮食不够吃,咋办?要么稀汤来凑饱,喝稀饭成为家常便饭,由于粮食太少,一勺子下去沉到锅底听到扑通响;要么副食当主食,比如地瓜当顿。小孩常常是肚子饱了,然而营养太少,面黄肌瘦,还易生病。

那年,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实践,犹如春雷一声震天响,唤醒了沉睡的乡村和农民。我的家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也实行了分田到户单干。这下,种田的事自家说了算,茬口合理了,品种多样了,管理精细了,收成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了收获的季节,再忙再困再累,人们总是洋溢着笑脸。因为交足集体的,也能留够自己的,种地的终于圆了吃饱大米饭、白面馍的梦了。

常言道,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强盛,人民富裕,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在部队的后五六年时间,由于年纪轻、消化好,又舍得花钱,我几乎天天总能吃到爱人做的红烧肉,一日一顿,每次十来片不在话下。

也许因为过去穷怕了,计划经济的烙印过深,我从部队转业时,还到当时的蚌埠市粮油食品局东区分局办理了《粮油供应证》。真可谓计划赶不上变化,眨眼间,市场愈来愈活跃,物品愈来愈丰富,与计划经济拜拜了,那本“粮本”根本没有派上买粮打油的用场,躺在我家的书橱里已经睡了整整二十年大觉,成了见证历史的“文物”与“古董”。

现如今,在吃的方面,人们已然不满足于一个“饱”字,而是津津乐道于如何既有营养,又少养膘,想着法子换花样、调口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听着我那快满四周岁的外孙,用稚嫩的童声朗诵的这首《悯农》,怎不令人深思!是啊,日子再好过,可咱们对粮食安全这根弦永远不能松,对艰苦奋斗这个传统永远不能丢,如此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梦想成真。

“姥爷,剩下的饭菜别倒掉,留给我下顿吃。”从外孙的提醒中,似乎越发坚定了对祖国口粮安全的自信。

作者单位:蚌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新闻推荐

男子网吧偷窃手机 三天之后落入法网

晨刊讯近日,凤阳县总铺镇男子刘某在网吧上网,趁邻桌男子熟睡,将其放在桌台上的手机偷走。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整个过程被...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