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要做好“加减法”

西北信息报 2019-03-29 01:02 大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接待不合理的“下基层”,也给基层增加了不少额外负担,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把工作现场向一线延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是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在一些地方,下基层却搞形式主义。或是“程式化”,按发通知、听汇报、看材料、写报告的“格式”,走一遍就算完成;或是“表象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多,深入研究独立思考少;或是“虚荣化”,搞层层陪同、超人数陪同,追求隆重热烈宾主俱欢。凡此种种,不仅工作效果欠佳,更给基层带来无谓的接待负担。要解决下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还得做好加减法——不摆架子,不听念稿,多做准备,多解决问题。

下基层是为了去了解实际情况的,不要有什么“身份感”,搞“对等接待”“层层陪同”之类的花架子。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驻村6年完成29本“民情日记”,乡亲们评价他“跟咱亲近”。这样的下基层,才能看到真情况,听到真问题。生怕自己不被重视、生怕泥巴脏了鞋子,看到的就难免只是“经典调研路线”,让现场变成了秀场。

开座谈会是了解基层工作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在交流座谈中,往往是那些即兴脱稿讲的内容,更用情走心,更给人思考,让人眼前一亮。这也启示我们,下基层时,可以少听或者不听念稿,而是把单向的介绍变成双向的交流。多引导一下谈话,让基层干部放松下来,谈真情况、讲真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吃透,交流就不会流于表面和片面,变成简单的工作总结。

要做到有效交流,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下基层的准备功课,应该更多由调研者来做。比如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在对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基层。否则,到基层两眼一抹黑,问也问不到点上,看也看不出名堂。要知道,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列好调研提纲、抓住重点难点,才能心中有数,最终踩上点、把准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基层,不管是走访调研还是督导检查,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思考回机关,深入基层摸清实情后,及时把调研的成果转化成决策的依据,落实为基层排忧解难的政策。不计大小解民忧、理清思路帮发展、化解矛盾促和谐,只有这样的下基层,才能真正受到基层欢迎、赢得群众点赞。张敏娜

新闻推荐

接力传技助脱贫

“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我种了大棚西瓜,一年挣了10万多元,终于脱贫了。”日前,凤阳县总铺镇山北吴村村民张帮荣高兴地告诉记者。...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