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故乡与土地的歌
日前,“写意中国·2018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在滁州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国家画院画家作品170余幅,同时特邀安徽省部分美术家作品一同参展。安徽省滁州籍画家刘曼殊的画作《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也在其中。
数十年来,刘曼殊一直在绘画与文学创作上不断前行。生于凤阳的刘曼殊熟悉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以及大包干时期的史实与人物。“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有责任将这些乡亲们面对历史转折时的壮举,用艺术形式在画面上呈现出来。”刘曼殊说。
刘曼殊介绍,2005年,此画就已画好草图。2008年,在长期酝酿之后,他开始此画的创作工作。构思画面时,他依据自己的创作条件和作品的视觉要求,确定此画应同时具有当代感、艺术感、符号感、历史感,以及写实性、传统性、文献性等。在确定画面基调和人物的精神风貌时,他进行了精心构思。为避免相同主题的场景近似,他选择打破时空的平面构成和微观视角,以头像和指纹的交错并置,并用传统方式着重其细节描绘。
“我想忽略所有环境再现,而以具象和象征的绘画语言,呈现18位农民,在面对历史转折的节点上——各自不同的眼神与面部表情。他们眼神里透着:英气、豪气,志气、浩气,甚至还有稚气,也有迷茫、忧愁和焦虑,以及‘舍我其谁’的精神风貌。”为寻觅严宏昌、严俊昌等“大包干”带头人早期的质朴形象,刘曼殊花费很多曲折。他曾数次前往小岗村采风,可时过境迁,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现已大多年迈,难觅构思中所需的气概与风采;也曾找到追踪记录小岗村四十年变迁的摄影记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刘曼殊介绍,在人物形象的构思选择上,他由原来寻找具体当事人为目标,逐渐扩大内涵,到以一组农民群像为目标。于是,他便在田间地头处处寻觅。最为漫长的是绘画制作。他没有绘制大型作品的工作室,只能采用分而合之方式,先逐个绘制再最后统一的笨办法……从2008开始创作,反反复复涂涂改改,一画就是十年。画作间的先后变化,除了人物绘制上翻来覆去的修改,还有原先画面过于强调的平面构成分割,再后来逐渐被消减了过于锐利的边缘。许多人物的面部也由原先的平均一致,而在长期不断的修改中得到强化或弱化。最后,为在视觉上强调四十年的岁月历程,和在并置的图像间增加丰富的虚实感,便制造出深浅不同而又斑驳交织的“屋漏痕”……
“我期望在画面形式和人物神情细节上求得新意,以折射出18位农民牵引出社会变革的丰富内涵,使画面能传递出历史的另一种真实。”刘曼殊说。
新闻推荐
晨刊讯凤阳县宣艳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十多年来,她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扶相携,整个家庭和...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