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开启大丰收,小岗村民齐奔小康

新安晚报 2018-10-15 11:30 大字

巍峨挺拔的“凤阳县小岗村”门楼,已经成为小岗村的标志性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整齐划一的农家宅院,满眼皆是以“红手印”“大包干”命名的菜馆、超市,记者仿佛进入了繁华的小城镇,“中国改革第一村”果然名不虚传。采访中记者拿到的一组数据或许最能说明小岗村40年来所发生的巨变——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量为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相当于1978年的18倍;去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人均收入18106元,是1978年的800多倍。

七个子女家家有实体

9月27日中午,“金昌食府”迎来五桌早就预定好的客人,午饭期间还有很多散客接连不断地走进饭店,他们都是慕名而来,在享受农家土菜的同时,还想和“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合影。已经75岁的严金昌笑呵呵的,对前来用餐的客人十分热情,只要有要求他都会尽量满足。

近年来“金昌食府”的生意就一天比一天好,还有许多游客来小岗村后指名在这里就餐。严金昌告诉记者,其实现在“金昌食府”的实际经营者是他的四儿子严德双,现在他只是在这里打打下手,帮忙招待招待客人。

严金昌告诉记者,2008年在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建议下,严金昌开了“金昌食府”这间农家乐,店名还是沈浩帮着起的。一开始,严老和儿子花800多元买了几个凳子、桌子,就在家中将饭馆开了起来。

“那时候生意冷淡,一年能挣一两万元就不错了。最近几年,来小岗村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也间接带动了餐馆生意,生意慢慢红火了,现在一年挣十多万不是问题。”严金昌说。

“点菜咯!上菜咯!”一阵洪亮的吆喝声打断了严老爷子回忆。大声吆喝的是严金昌的四儿子严德双,他和妻子起早贪黑一起经营着这间饭店。他告诉记者,十年前从广东东莞返乡经营农家乐,专门做一些当地特色的农家菜,现在他负责饭店的采购,也会下厨,他认为只有把饭店品质搞好,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客人,生意才会做得久远。

“下一步,我打算把饭馆再扩建一下,提高经营规模和档次,特别是后厨这块,做成开放式厨房,让客人吃得放心。随着小岗村的发展而发展,跟上节奏,把‘金昌食府’的生意越做越大!”严德双说,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

“我有七个孩子,五个儿子、两个闺女。现在五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实体,三个在村里开农家乐,一个开超市,一个经营澡堂子。两个闺女也有实体,而且他们家家都有私家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这些,75岁的严金昌非常自豪。

土地流转村民成股东

严金昌告诉记者,2015年,他将家里的35亩地全部流转出去,每亩地每年有800元的租金。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不少农户也流转了土地,抛弃了“离开土地不能活”的旧观念,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通过土地确权以后农民特别放心。”严金昌说,党的十九大提出来,20年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承包期,这样就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严金昌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以后不仅没有减少老百姓的收入,还解放了劳动力。“离开”土地的村民可以开个小饭店、搞个土特产销售、开个超市等等,还可以到企业里打工,这有什么不好呢?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中获悉,目前小岗村正在以户籍为基础,以小岗村的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把无形资产的一部分量化给村民,使村民成为股东,参与分红。今年2月,小岗村每家每户首次获得人均350元的集体资产收益分红,从40年前“户户分田包地”到40年后“人人持股分红”,小岗村的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自今年1月担任小岗村第一书记以来,李锦柱带领着“小岗人”围绕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农村金融、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让“红证书”变成了“活资产”;“三变”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进行股民分红;产业发展上有了新突破,相继举办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全力加快小岗5A创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培训经济;加大民生保障,全面升级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诊疗系统,解决群众看病难题;完成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平整;加快推进严岗、石马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树立正面导向、激发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小岗村还评选表彰了新的18位致富带头人和41位“好婆婆、好媳妇”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让“小岗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种地渐成小岗人副业

9月27日下午,秋日余辉播撒在小岗村田间地头的稻穗上,在小元村民组,随着数台收割机的轰鸣声,一车车稻谷被运出田间。33岁的刘飞满头大汗,正在和母亲一道把地上的稻谷往电动车里装。他告诉记者,家里一共有8亩水稻,自己平时在街上搞机械维修,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农忙的时候就回来帮母亲忙几天。

刘飞告诉记者,他还在田里搞稻虾共养,水稻加上卖虾的收入还是不错的。采访中记者获悉,像刘飞这样把种地当成“副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小岗村,许多农户的土地已经流转出去,土地尚未流转出去的就继续种植,但种地已经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副业”。

刘飞说,若想致富还必须从事其他行业,创立自己的实体,单单指望种地是富裕不了的。目前他正在给别人打工,等积累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他肯定会成立自己的维修公司。

小岗学校孕育希望

9月27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小岗村里的小岗学校,恰逢孩子们在做课间操,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加上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出了小岗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孩子们的才艺展露无遗。一位小伙子表情严肃地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一个个规范动作引领着场下的学生;一群女学生还跳起了传统的“凤阳花鼓”舞蹈,那股子认真劲儿,一点也不输正规演员……

“小岗学校承载着小岗人对未来的希望,对后代成才的期望,因此办好小岗学校非常重要!”小岗学校校长邱建闯对记者说,在日常教学方面,学校不仅要抓好教学质量,还特别注意素质教育,特别是小岗村特殊的文化背景教育。记者在小岗学校看到,“小岗精神”“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等随处可见。邱建闯说,教学中他们还注意引进先进教学方法,比如智慧课堂等,“今后我们还会在考试中采用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在哪个知识点上比较薄弱,任课老师就会在下一步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过前期专家认证,正在进行招标采购。”

“小岗学校虽然只是村级学校,但我觉得在均衡教育上我们并不比县城学校差!”对于均衡教育,邱建闯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虽然是农村学校,但在硬件设施方面并不缺少,城里有的他们基本都有。在他看来,在师资均衡上小岗学校还稍显逊色,不过这几年通过招录大中专毕业生来校任教,师资力量还是得到了充分加强。

“特别感谢小岗村两委给予的支持,在老师住宿条件和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条件下,还拿出一定资金奖励老师,这对留下优秀老师起到了关键作用!”邱建闯说。本版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叶素健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用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新时代小岗改革再突破”

本报记者殷骁秋收时节,凤阳县小岗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气氛中。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里,金黄色的稻浪滚滚,农人收获满满。...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