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残补”去哪了?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8-03-06 15:14 大字

■ 本报星级记者胡明兵

“连续两年,我两个残疾儿子的残疾人补助都没拿到,我很气愤。 ”2月28日,凤阳县枣巷镇老巨村村民老杨告诉记者。

老杨说,他有两个儿子,今年一个41岁,另一个40岁,都是二级听力残疾人,说话也非常不清楚。近几年,因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好,都享受到了残疾人补助,每人每年840元。“在一般人看来,这点钱不多,但对我家来说,这笔钱却能解决很多实际困难。 ”

可不知道为什么,从2016年起,他的两个儿子就没拿到过这笔钱,他去问村干部,也没问出什么头绪。后来,村支部书记出面协调,给他家从别的项目上补贴了500元。村干部说,2017年会给他家申报的。可到了2017年发残疾人补助时,他的两个儿子还是没有拿到,老杨有点生气了,“如果说2016年是工作疏忽,那么2017年又是什么原因呢?太不把我们困难群众当回事了! ”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记者随即联系了老巨村支部书记巨巧玲。她告诉记者,老杨所说属实。村里工作事务多,包括残疾人补贴,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2016年,不知道是包片干部责任,还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审批表丢了,而丢失审批表的同志又因车祸去世,现在也搞不清楚具体情况了。后来,村里补助了500元给老杨家。

2017年,镇里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说,村里没把老杨的材料交上来。非常不幸的是,村里负责此项工作的文书刚刚因病去世,也无法搞清楚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

但老杨两个儿子2017年没拿到残疾人补助是事实。巨巧玲已经向老杨承诺,会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助,但这需要严格的审批流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老杨告诉记者,他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其他方面的补助能尽快发放,以解燃眉之急,他还希望,来年不要再忘记他两个儿子的“残补”,这笔钱,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新闻推荐

迎春扬帆迈向新征程 ——各地演绎春天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大年初七节后首个工作日,从祖国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南来北往的人们开始新的忙碌,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召唤下,“迎春”的号角开启新的征程。以改革驱动,勇立潮...

凤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