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600年古镇徐桥 □李如龙

淮河晨刊 2017-12-05 11:52 大字

2012年拍摄的徐桥

拆迁前的徐桥村旧貌(2012年拍摄)

蚌埠市东南6公里,燕山乡的东部,有一个古老美丽的村庄叫徐桥。徐桥不但是蚌埠地区最早的采珠之地,还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由上徐和徐桥2个自然村组成,现名徐桥村。徐桥村经历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已从古采珠之地发展成为淡水鱼养殖基地。沿龙子湖西岸低洼地,开挖鱼塘20多口,水产养殖面积450亩。由于水源充足,水质好,浮游生物丰富,进行低洼地水产养殖开发,变粮食低产田为水产高产田,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每年可提供鲜鱼等水产品800多吨。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000多元。

徐桥村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初期,徐桥即是凤阳西部地区一个重要集镇,是凤阳至怀远驿道要冲,也是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商贸、文化、教育的中心。龙子河上游的一个支流从徐桥西自南而北流过,小河上只有一个仅容单人行走的小石桥。来往行人、马匹、官轿不断,常因小桥阻塞而误行程。如遇雨季,河水陡涨,水漫石桥,行人更有不便。清嘉庆年间,村里有个姓徐的寡妇,家资颇丰且乐于行善,便出资请工匠在小石桥原址,用青砖建了一座单孔拱桥。众人感其功德,称此桥为徐家寡妇桥。后人又觉此名对徐寡妇不尊,就改称徐家桥。1914年英国、美国在蚌埠的商人为垄断刘府、官沟一带出产的优质烟草,便将单孔桥扒掉,改建成能跑汽车的砖石混凝土结构的三孔拱形大桥,仍称徐家桥,后来人们为叫起顺口,便简称徐桥。

1958年以前,徐桥村隶属凤阳县,刘府区管辖。1958年,划归蚌埠市郊区燕山乡,隶属燕山人民公社,洼张管理区。1961年,隶属燕山人民公社,称永红生产大队,徐桥生产队。1968年,隶属燕山公社革命委员会,称徐桥生产大队。1978年,恢复燕山人民公社,称徐桥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燕山人民公社,恢复燕山乡人民政府,称徐桥村。2004年,划归蚌山区,隶属燕山乡人民政府,称徐桥村委会。因城市大发展和“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建设的需要,徐桥村于2012年全部拆迁,移居黄山大道南面的徐桥新村居民楼。

徐桥村风土风貌

徐桥集市:

明洪武年间,徐桥是怀远至凤阳官道的一大驿站,当时的驿站驻有官员,接待四方来徐桥的官府宾客,接传官方文本。官道上来往官员、客商、行人不断,在此休息或住宿。久而久之,当地村民或外地生意人便在官道两侧建店铺、设摊点,逐渐形成东西长约500米的街道,路面为玉石板铺就,便形成集市。随着集市的繁荣,又在街东建成200多米长的南北街道,集市更加兴旺。街面上有粮行、布行、猪行、牛行、饭店、茶社、旅店、杂货店、烟酒店等,十天四个集。逢集时,各商店、饭馆顾客盈门,宾朋满座。除了做生意的,还有唱戏的、玩杂耍的,吸引四方看客。徐桥集市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因当时的徐桥集有人在集市上胡作非为,欺压商客,勒索无辜,使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农村集市自行罢市。

徐桥庙会:

庙会和集市一样,历史悠久。明朝初期,徐桥集东头官道北侧建有一座庙宇,名叫三官庙(又称地藏庙)。其庙建设宏伟,庙内菩萨甚多,上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下到阎王、罗汉、判官、小鬼。昔日农村有句俗语:“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赶会,四月种田。”大多庙会日期都选在三月。阳春三月,麦苗青青,百花盛开,春意融融,正是人们出门游玩、踏青观光的好时节。徐桥三官庙会会日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会名叫香火大会。逢会时,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手捧香盒,肩挑香担,来到庙里进香。庙内各殿堂众菩萨面前均置一香炉,炉内香火不断。迟来者在庙院内焚香跪拜。但见庙内香雾缭绕,语声嗡嗡,肃穆而又热烈。香火也有讲究:富贵人家,焚烧的香火多为斗香,斗为竹篾或荆条编制,将线香装入斗内,显得精致美观。清贫人家,焚烧的均为线香。进香者先将香火点燃插于炉中,后退三步,作揖三下,然后跪下磕头三次,起身再三作揖。那些许愿、还愿者,在跪拜时还将心事告知菩萨,以求神灵保佑。庙院外,又是一番景象。饮食摊、茶水摊、香烟摊、香火摊,零货摊,一个接一个。还有不少赌徒趁赶会之机来此赌钱的,推牌九、打麻将、押宝、掷骰子。最热闹的是舞狮子、玩旱船、打锣鼓的。徐桥三官庙香火庙会连续举办了500多年。一直到1922年徐桥集市罢市,庙会便中断了。1927年,庙内菩萨被扒掉,改成小学校。

古珍珠桥:

龙子河上游有一个支流,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村落西面,自南向北流过,这条涧沟宽约10米。很久以前,为方便行人过路,村人集资在涧沟上建了一座仅容单人行走的小石桥。因河中河蚌甚多,繁育不少珍珠,村人采之,故名珍珠桥,也就是后来的徐桥。

军事要地:

据《凤阳府志·兵制考》记载:明洪武初年,驻守凤阳府的官兵分外委把总三弁,额外把总十二弁。弁下设分防,分防下设汛。当时,蚌埠为一分防,凤阳县蚌埠汛,徐桥则是一分防凤阳县徐家桥汛的驻地。民国初年,凤阳西区八保联防总局也设在徐桥。

文化名人:

徐桥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1930年代初,安徽省农村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创办于徐桥村东的寺庙内。清末,出了个秀才杨道金,书法高手王国祥、文人学士王汝信;抗日战争期间,有出生入死为新四军传送情报的中共地下党女交通员王荣氏;早年投奔延安,后任石家庄师范学院教授的杨化州;还有年轻时投身革命,后任蚌埠市公安局局长的范家华。

徐桥村人物简介

范家华(1927.5—1996.4)男,中共党员。1927年5月出生于徐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该村设有徐桥乡村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范家华幼年时期就读于此小学。1946年前后,于当时蚌埠虎山中学就读,直到解放前夕。1949年1月蚌埠解放,当时他22岁。从虎山中学毕业后,1949年2月份报名参加了蚌埠市公安局,被分配到公安系统的稽查队工作。由于工作出色,1952年至1953年间,调任市公安局华昌派出所任所长。1960年前后任市公安局中区分局局长。由于工作勤奋踏实肯干,1964年前后调市公安局任刑事督查科科长及市公安局8科科长等职务,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中后期,市公安局由军管会接管,蚌埠市公安局更名为市“人保组”。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军管会先后任命范家华同志任“人保组”副组长、组长。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一切工作恢复正常,市“人保组”又重新改回为蚌埠市公安局,范家华同志继续任市公安局局长一职。1985年前后,蚌埠市成立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范家华调离市公安系统,任市“文明办”主任,直到1987年离休。范家华同志自参加革命工作后,几乎一直奋战在公安战线,几十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一生贡献。1996年4月,范家华同志去世,享年69岁,走完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

新闻推荐

临淮关镇做好贫困户动态管理

本报讯为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度,确保扶贫对象动态调整中新增、返贫、清退对象更加精准,凤阳县临淮关镇认真做好扶贫对象户动态调整工作。各村依托贫困户实际情况,根据现有的脱贫标...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