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校扩容提质:蚌埠能做点啥? □

蚌埠日报 2017-09-08 12:28 大字

9月7日,安徽科技学院学生搬至该校蚌埠龙子湖校区,为即将开学做准备。

近期,一则名为美国高校计划在安徽地市选址的投票活动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了屏。记者观察发现,目前这个活动蚌埠的支持率最高。投票,是反映民意的一种途径,且不论消息真假,投票的结果反映出蚌埠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视与渴望。事实上,蚌埠已经聚集了包含军事院校在内的12所驻蚌高校。在省内,高等教育资源数量和科研力量仅次于省会合肥。今年6月,伴随着安徽科技学院部分师生搬迁至蚌埠大学城,这里又增添了一所高校。多年来,在大学城内的诸家高校从未曾停止扩容提质的脚步,正随着城市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面对民众对教育的渴盼,面对高校的发展与竞争,地方政府没有作壁上观。

新校之路

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是地方经济发展之需。蚌埠建设“两个中心”,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强大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新址落户禹会区。沿着东海大道一路向西,过了蚌埠人熟知的六公里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路南,一片英伦风格的建筑所在就是了。

从学校南大门进入,开阔的道路将学校一分为二。西侧,一栋高楼全身覆盖着绿色的安全网,正在加紧施工;道路东边,红砖铺就的人行道旁,绿色的草地生长正旺,浅卡其色铺底白色窗格的教学楼相间而立;校园北边,连绵的山影苍翠而温润,伴着校园内缓缓流淌的舒缓音乐,令人有种置身英伦小镇的错觉。

此刻,距离新生入校不足一周时间,这所院校所有的教职工都处于忙碌的准备阶段。电话通不通、教室设备运行如何、开学典礼怎么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该院院长刘福成关注的细节,“一定要让新校区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同学。”

进入9月,安静了一个多月的大学城恢复了以往的热闹,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干净而鲜活,似初秋的天空,给庄严的校园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就在两个月前,安徽科技学院的两千多名师生从凤阳搬迁而来。再过十天,新生将来到这里开始大学生活。

搬迁,对于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蒋德勤来说,是一次学校与蚌埠之间的“相互吸引”:办学空间的窘迫、工业发展的短板,都是凤阳县无力承载的高校发展之痛。而十分钟车程之隔的蚌埠市,工业基础得天独厚,大学城聚集的高校和人才济济一堂。择址蚌埠,无疑是安徽科技学院发展的最佳选择。

与之不同的是,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走了一条另辟蹊径的道路——引入社会资本办学。据了解,商学院是2003年6月由安徽财经大学创办并经教育部确认的本科层次全日制独立学院。而真正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源自2015年9月。当月,遵照教育部26号令要求,安徽财经大学与祥兴(福建)箱包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刘福成回忆起当初合作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差一点就跟合肥签约迁址合肥”,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蚌埠。商学院办公室黄颖老师感慨,入校七年,眼看着新校区从一片荒凉变成如今校舍雅致的模样。

安徽科技学院一位教授曾坦言,高校所处地理位置对于学校本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试想,当人们都在向往大城市的学习生活环境时,一所身居县城的大学,无论招生和吸引科研人才,必然不占优势。”对于这番话,刘福成有着另一种解读。“对于地方来说,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样是地方经济发展之需。”他认为,放眼全市,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强大,而蚌埠先天拥有的雄厚教育资源为“两个中心”城市的实现提供了战略匹配。

蚌埠市民建金融支部副主委宋法斌因为工作原因往来北上广深及合肥,感慨这些城市变化之大、发展之快的同时,更坚定了高素质的新鲜人才是城市发展强劲动力的观点。事实上,关注蚌埠教育发展的人中,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少。

“学生是一个城市最具活力的群体。一个城市发展的情况,主要看高素质人才是流入还是流出。人才流入,则城市欣欣向荣;流出,则城市行将就木。”市社科联主席胡兵认为,“建好存量、吸引增量”是政府视角下发展教育的总结。

发展之思

做大做强蚌埠皖北科教人才中心的影响力,除了扶持本地高校扩容提质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高校入驻蚌埠

去年初,宋法斌就曾就此撰写一份提案。因为在金融领域工作,他自然地用数字举例,“广州高校学生人数100多万,一人贡献3000元,算算看有多少?”他笑了笑接着说,“这只是小头,广州创新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这蝇头小利。”

在他看来,做大做强蚌埠皖北科教人才中心的影响力,除了扶持本地已有高校扩容提质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高校入驻蚌埠。

他在提案中建议,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这是提高蚌埠高等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利用原有学校的成熟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不断推动蚌埠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宋法斌认为,蚌埠可以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引进境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建设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金融等10所特色学院,大幅度提升蚌埠全市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而对于重点支持领域特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蚌埠市政府每年可安排相应的援助经费。

然而,根据相关条例规定,高等教育相关办学机构的设置及办学项目等的审批,一直都在省级及以上层面。这意味着,无论现有驻蚌高校还是引进新的高校,最终的决定权都不在蚌埠。尽管如此,在市教育局的一份提案回复中,蚌埠市政府对于驻蚌高校申请设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和鼓励的态度清晰可见。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在这一层面,政府依然大有可为。

“我觉得蚌埠市可以走一条创新的路,由政府与银行合作,提供基础设施投入,运作高校创新区后勤保障,园区生产管理确保投入回收,高校只负责科研和教学,由此省却后勤冗员。”宋法斌说。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以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自主权,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合作办学”以来,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纷纷行动起来,开展异地合作办学。

“青岛、深圳、珠海等地,都是由政府主要领导公关运作。山东省由省政府发文鼓励名校入驻山东。”而对于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独立学院,宋法斌同样看好,认为独立学院更有助于科研转化与创新。

“浙江诸暨的高校由政府入股的方式出资建设,师生几乎拎包入住。”刘福成同样认为,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不可估量。

共享之惑

大学城建设布局,存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重复现象。政府有责任进行引导,为资源共享牵线搭桥

纵观蚌埠高校发展的路径,除了文中两校的搬迁式和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外,还有以蚌埠学院为代表的拼盘式发展和以蚌埠医学院为代表的升格式发展。然而,无论何种发展模式,都预示着在这座城市里,高等教育正扩容提质,一路高歌猛进。

谈及商学院为何落址禹会区时,刘福成坦言区里积极的态度是促成选址的一大因素。

“国家将高校布局在蚌埠,让高校与蚌埠相遇,并且一辈子厮守在一起,这就像千年万世修来的缘分。对于政府来说,就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服务,更多地关爱高校。”胡兵告诉记者,国家和省级的布局和决定,需要考察的因素很多,有高校自身的承载力,有地方政策的扶持力,还有环境等综合因素,然而无论如何,地方的积极的政策态度都是第一位的。

“地方所在高校的建设发展,地方政府责无旁贷。”胡兵认为,高校与地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能吸引更多高校;高校发展同样反作用于地方。这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或缺。其中,融合的理念应贯穿于二者发展的各个层面。“比如高校面临的人才瓶颈上,地方能否在已有政策基础上,配合高校叠加更多优惠政策,解决孔雀总是东南飞的问题?”

融合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共享。

尽管大学城内高校聚集,但无论师生,相互之间的往来似乎并不多。“有形的围墙还好说,怕的是无形的围墙太多。”胡兵直言,目前的大学城建设布局,存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重复现象。

“大学城每个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馆为什么不打通共享?”刘福成发问,他甚至提出,这种资源的共享完全可以是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之间互通有无,与政府、社会资源进行的分享。在他看来,大学城建设的初衷应该是实现资源的共享,政府可以进行引导,为资源共享牵线搭桥。同时,这种与高校的共享更加契合蚌埠现实发展中对职业教育、技工人才精准培养的诉求。

需要成立驻蚌高校战略发展协调会,被几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及。“政府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打通人才流动的各个关节,如果人不能流动,那就让智力流动。”胡兵如是说。

新闻推荐

足迹 □靳瑾/文

一所学校,一座城。今年,蚌山小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回望来时路,百年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像一滴水折射出大时代的变革。蚌山小学内,栽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凌霄花,荫如华盖,花季...

凤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