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好人的家国叙事 《中国好人:金兴安与第一家农家书屋的故事》读后

市场星报 2019-07-19 00:54 大字

《中国好人:金兴安与第一家农家书屋的故事》这本书,围绕主人公金兴安创建农家书屋这一中心事件,记述了他从一名孤儿成长为“中国好人”感人故事。全书共六章,由独立成篇的50篇文章缀合而成。既有纪实报道、非虚构故事,也有报告文学。

这是一本为好人立传的书。金兴安是安徽文学界、出版界的名人,更是他的家乡滁州市及定远县的文化名人。他的出名一是源于他的创作成就、编辑业绩;二是因为他首创的全省乃至全国首家作家(农民)书屋;三是因为他与共和国历史休戚相关的独特身世。2014年,金兴安因“十年坚守感恩家乡,捐建农家书屋免费为乡亲开放”荣登“中国好人榜”。关于“好人”,作者李朝全这样认为:“好人就是助人为乐的人”,“是利他主义超越了利己主义”的人;“好人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评价、一种价值观的评价、一种品格操守的评价。本书的后记,篇名就是《好人论》,可见作者对‘好人\’的敬重。这个时代的好人概念,既有中华传统的传承光大,也有扬弃发展,是具有民意基础和社会共识的主流价值。书中除了登上‘中国好人榜\’的金兴安,还有更多榜上无名的‘好人\’被记载。他们有金兴安的家人、老师、乡亲、晚辈,也有受金兴安奉献精神感召的作家、领导、教师、学生、企业老板。以主人公金兴安家族为例,无论是舍生忘死的老革命父亲,还是时刻惦记儿子、临死都舍不得吃口食物的母亲,直至以爷爷为傲立志向爷爷学习的金家小孙儿……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好人\’的基石和传承。”从这一系列娓娓道来的平凡叙事里,我们读出了不凡,读出了作者对好人的大力推崇,也体味出好人不易的遗憾慨叹,对好人难当、善事难做的社会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部直面历史的书。金兴安沦为孤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如何看待这场悲剧、如何正视这段历史,也是本书的一个看点。作者并未回避历史,也没有拔高 “好人”,而是正视历史的曲折,呈现人性的丰富。

这是一本关于感恩的书。感恩是一种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及其行为方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等等,都是感恩思想的温馨体现。

书中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以后,各级党和政府开始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县、公社、大队逐级开会总结“共产风”造成的危害,宣布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1960年下半年,安徽省政府出台文件,要求各地市、县、公社和有关单位设立专门机构,收养社会上的孤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政府并不能包办一切,需要组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金兴安所在生产大队从1960年上半年开始陆续收养的4个孤儿,也得依靠乡亲们的百家饭才能生存。1963年金兴安被县里安排上了初中,在那里遇到了像慈父一般关爱他的傅老师,遇到了雪夜拉着板车送他去医院的区领导小组组长、区机关干部等,使他体悟到终生难忘的恩情。1972年作为回乡知青的金兴安被推荐上了县“五七大学”师范班,就读期间他边学习边实践,采访当地模范人物、总结经验,创作宣传幻灯片解说词,为他日后成为记者、作家、编辑打下了基础。天赋加勤奋,机遇加栽培,使他从一名孤儿成长为小学教师,再由县委党校调到省城报社、出版机构工作,成为有所成就的文化人士。

乡亲们的百家饭给了金兴安的生命,也给了他感恩的心。在他成长道路上每一个曾经给予关心、爱护的人,都成为恩情的具象、感恩的动因。多年来,金兴安一直关注家乡发展、以多种形式反映宣传家乡的自然人文和发展成就。2004年,退而不休的他开始在家乡创建“作家书屋”。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工程,建成之后还存在日常管理、接待服务、发展完善、维护成本等一系列繁琐事务。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支持下,书屋逐渐扩大成为“农家书屋”,并辟有留守儿童活动室、电子光盘、电子书籍等。书屋不仅惠及周边的学生、农民、乡亲,也为当地文化建设、科技普及、知识兴农、乡风文明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一位12岁沦为孤儿且以儿童文学创作见长的作家来说,既顺理成章又非同寻常。在这个过程中,上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到县委书记、镇长、村支书、文化站长、学校校长,再到普通教师、学生、农民等对金兴安的善举给予了巨大支持和广泛赞誉。多年以前,社会力量与邻里乡亲共同抚育孤儿成长;如今,孤儿又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帮助下,实现了自己感恩社会、回馈家乡的执着愿望。

本书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身处京城中枢,却将目光投向江淮大地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好人,追踪多年,撰写了这部文风简朴、内容平实的作品,以书的方式表述发生在金兴安身上的一系列与书有关的好人故事,铺陈一段从盼书到寻书,从编书到写书,从建书屋到培养读书人的现代书史,让更多榜上无名的平凡好人走进书里,让他们的平凡叙事成为时代宏大叙事的根基和土壤,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钦佩他们,学习他们,理解他们,这才是这部书打动我们的根本所在。

新闻推荐

冯其庸的读书法

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一生酷爱读书。读初中一年级时,教他国文的丁老师对他说:“读书要早,著书要晚。”他觉得丁老...

定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