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养殖场路在何方?污染、防疫、用地难解决,转行已是大势所趋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8-05-08 10:55 大字

[摘要]污染、防疫、用地难解决,转行已是大势所趋

本报星级记者胡明兵

年纪大了,养几十头猪或千余只鸡鸭鹅,这是很多农村老人传统的养家糊口方式。 2016年以来,一场持续的“禁养风暴”,改变了很多这样小规模养殖户的生活——农村设立了很多禁养区,让小规模养殖场无处容身。

萧县的老雷是一个从事养殖业30多年的老把式,5月3日,他给记者打来电话,表达了困惑:现在到处都设禁养区,规定养殖场离村庄距离不能少于500米,不能占用基本农田,离公路的距离、离水源地的距离也得符合规定。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离村庄500米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基本农田,都属于禁养区。被关闭被拆迁的小养殖户,很难再找到新的地方继续从事养殖。

定远县一位养鹅大户也向记者反映,如今,找个能养殖的地方,太难了!

记者了解到,2016年,省农委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的通知》,当年,全省已完成117个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共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627个,禁养区面积22545.53平方公里,2017年全省完成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7654家的关闭或搬迁工作。

老雷认为,这对于很多养殖户的生活影响巨大。现在农村从事养殖的基本都是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外出打工没人要,只能在家里搞搞养殖,一方面维持了生计,一方面可以为周边提供畜牧产品。再者,小型养殖场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养殖业都靠大型养殖场的话,势必形成垄断”。所以,他希望政府在关闭小型养殖场的同时,能积极为养殖户铺好出路,对愿意继续养殖的,应该为他们找好地皮,继续生产,而不是一关了之。

对于定远县那位养鹅大户的反映,当地一位分管副镇长表示,镇政府正积极在为养殖户寻找新的地址建场,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找到合适的。

省农委和环保在联合下发的一份文件中指出,大多数县(市、区)倾向于采取关闭补偿方式,原因在于环保压力和异地土地供给难,通常不愿意采取搬迁方式来引导畜禽养殖场异地生产。即使列入搬迁的企业,选择新的土地重新建场难度也很大,一般要等到下一轮土地调整期(一般5年一调整)。随着城区发展,以前相对偏远的养殖场,也多与后来建设的省级道路等基础设施相邻,选址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省农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小规模养殖场大多无法解决环境污染、疫病控制等问题,因此关闭或转行是大势所趋。但在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时,省农委要求保障补偿资金到位,搬迁地落实到位,确保能关得起,搬得起。对于关闭的养殖场,应当做好转产培训,让从业者尽快从事其他行业。

新闻推荐

无人轿车倒退 接连撞上三车滁州交警正在对事故进行调查认定

滁州交警正在对事故进行调查认定

定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