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飘香的日子 ◆刘敬炜
我的老家在定远县西部的洛河边。每年秋天,村民们在洛河两岸播种的农作物中,除了小麦以外,最多的就数油菜了。
油菜品种的不同,其种植的方法也不一样,最常见的是“撒播法”和“移栽法”。“撒播法”就是待水稻收割完以后,把土地犁耙平整,分垄开沟,然后把油菜子直接撒进地里。“移栽法”就是把水稻田犁好后,让它风吹日晒一段时间,同时,另选一小块更加肥沃的土地,精耕细作,撒籽育秧,到深秋时节再把培育好的油菜秧移栽到大田里。移栽油菜秧时,先用锄头在地里刨出一个个浅坑,挑来附近池塘或更远的洛河水,一瓢瓢浇进浅坑里,然后扒开泥土,把油菜秧栽下、压实。移栽油菜时已是天寒地冻的节气,冷风在无遮无挡的田野里肆虐着,能把手撕开一道道血口子。
用不同方法种植的油菜,起初除了植株的疏密不同外,其他并没有太大差别,到了春暖花开时节,差异才逐渐显现出来。撒播的油菜植株低矮瘦弱,只能长到成年人的腰腹部,且分枝少,花开得稀,收成低;移栽的油菜粗壮高大,轻而易举就能达到成年人的身高,且分枝多,花开得密,收成自然要多得多。
油菜秧真正勃发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当淅淅沥沥的春雨在空中如银线般飘落时,一听到春雷的号令,早已按捺不住的油菜秧铆足了劲地疯长起来。它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开花,开出最美丽、最漂亮的花。很快,油菜秧抽出的嫩薹上便孕育出了一个个花骨朵儿。
都说“芝麻开花节节高”,其实油菜开花也是节节高。当油菜秧下面的花朵凋谢,已经结出一个个菜荚时,植株上部仍然有花朵在不停地开放,甚至到了收获时节,有些油菜的枝头,还残留着星星点点的花朵。就一朵油菜花而言,其生命是短促的,只有几日时光,可无数的油菜花挨挨挤挤在一起,让人根本觉察不到其中的一朵是何时离开枝头的。一夜的风吹雨打,油菜地的垄沟里积满了黄色的花瓣,变成了真正的“花沟”。
初中的时候,每到春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总爱钻进油菜地里看书、做作业。油菜地里时不时地发出噼里啪啦的花朵绽放声。云雀在天空欢快地歌唱,蜜蜂和蝴蝶不停地忙碌着。风儿吹过,油菜花株扭动着腰肢、伸展着手臂,发出沙沙的声响,你挤我一下,我推你一把,叽叽喳喳地说着话,好像对我、也对自己的同伴大声地喊着:“加油、加油!”
春夏之交,油菜荚逐渐由绿转黄,饱满的籽粒将菜荚撑得圆圆鼓鼓,整块田里的油菜植株被风吹得同向倾伏。村民们磨利镰刀、压平打谷场、修好架子车,做好收割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在我的老家,明明是用镰刀割油菜,但却将之称为“砍”油菜,大概是因为油菜的主干跟竹子差不多粗,收割时需要花费一些力气的原故吧。油菜植株被拉回打谷场后,经过脱粒、扬场、晾晒等程序,就获得了一袋袋紫褐色的油菜子。
收割油菜算是午收到来前的一次演习。趁着小麦还在灌浆、秧苗还没长大、水田等待耕耙的间隙,村民们得抓紧时间将刚刚收获下的油菜子榨成油,一家老小就不用为下半年吃的油发愁了。
我们村里的油坊是我的一个远房叔叔开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里刚刚通电,由于电价太高,除了夜晚照明外,出力的活儿能用畜力仍然用畜力,实在不能用畜力的就用人力。叔叔家的油坊完全靠人工来运转。
榨油前要用筛子筛除油菜子中的瘪籽和杂质,然后架起柴火,将菜子倒入一口很大的铁锅,用木锨不停地翻动,这叫炒料,炒不到位,出油率低,炒得过头,榨出的油味苦。这样的技巧活儿得由叔叔亲自操作。接下来将炒熟的油菜子放入笼屉里蒸半小时左右。蒸好后,用麦草或稻草将菜子包裹成厚厚的大饼,放入铁制的油圈中。
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要开始压榨出油了。一般是两三个人用力踩动辘轳,随着轮子的转动,粗壮的麻绳子越绷越紧,绑有碌碡的大油梁便在四根粗壮柱子做成的支架上慢慢升了上去。油梁上到一定高度,卡紧机关,将碌碡压在油圈上,放开机关让油梁自然下压,压出的油顺着油槽流进大油桶里。油梁下到一定高度时会自然停止,这时,再用粗壮的木棍,楔进油梁一端,使得另一端产生更大的压力,这样反复几次,直到把油圈里的菜子挤干榨尽。榨油时,油坊内雾气弥漫,加之出力又大,油坊里的人尽管都穿着短衣短裤,但仍然是汗流浃背。
收完油菜,割麦插秧的时节很快就到了,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加入农忙大军。那时,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们就用新榨的菜油炸焦叶、炸油条、炸糖糕,一来犒劳出大力流大汗的家人,二来作为不易变质的食物也方便带到田间地头。
现在,又是油菜花炫舞的季节,满眼的金黄,荡漾的清香,思念随风把我带回家乡,淹没在浓浓的菜花香和清新的泥土气息……
作者单位:市公安局禹会分局
新闻推荐
省重化办调研组来滁调研化工产业王图强出席座谈会
定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