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力生小学

滁州日报 2017-09-07 09:07 大字

□王群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在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庄出生。后来才知道这个村庄叫大栗树生产队,据说村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栗树,树干要两三个人才能抱过来。树冠有两三间房子那么大,里面生活着各种鸟类,它们在那里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着。偌大的树冠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各种鸟蛋成了孩子们绝美的营养品。可惜当我有记忆的时候,这棵大栗树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们试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既定的命运。就连村口的那所他们亲手搭建的小学也成了希望的寄托,美其名曰力生小学,大有自力更生之意!力生小学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当时生产队里的几个掌事者开会研究,得出一个真理——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兴办教育。曾几何时,力生小学红遍整个二龙回族乡。这里出来过北大生、清华生、北理工生……曾有人嫉妒说:“穷乡僻壤出人才!”从此,力生小学名副其实!

我的小学便在这所学校度过,当我开蒙读书时,这个在村里象征着文明的建筑已人到暮年。一排土墙草顶的房子东倒西歪,墙壁上的苫草已脱落得差不多了,还剩下几根在九月的秋风里有气无力地摇曳着。队长派几个壮汉从生产队里扛来几棵粗壮的歪脖子洋槐树,牢牢地撑住那面随时都会倒塌的墙体。这是一所村小,没有围墙,没有标语,没有绿化,没有操场,没有厕所,没有桌椅……唯有那用毛竹撑起的五星红旗,那悬挂在房檐下的一口破钟,那张贴在教师办公室里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随时随刻地提醒着我们——这是一所学校。

每到开学伊始,便是我们忙碌之时。亲手修建课桌便是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我只得求助父亲。只见父亲用板车拉来一些土块,这大小一致的土块是父亲在六月里用模具脱制而成的,已被烈日暴晒得又白又硬!接下来就是和泥浆,我脱了花布鞋,光着脚丫在泥巴里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踩踏,直到那些泥乖巧得有了黏性。父亲用眼睛估摸着课桌的大小尺寸,然后熟练地砌土块作为课桌的底墩,共砌了大小高矮一致三个底墩,接着用泥刀来回地拨弄着那些泥巴,不一会儿平整而光滑的桌面就做好了。看着这即将属于我的课桌我激动地手舞足蹈,只待它快速风干!

交了九块钱的学费,我便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语文书和第一本数学书,从来都没摸过书本的我有点激动,晚上抱着新书睡觉竟然美梦连连!太爱它们了,我想找张报纸给它们包上。可是父母都不识字,哪里有报纸啊!我想到了队长伯伯。“伯伯,我想问你借张报纸,可以吗?”队长见我认真的样子,精挑细选,找了一张好几年前的给我。我如获珍宝,谢过队长跑回家,将新书小心翼翼地包好,似乎这样它们就有了安全保障。九月的秋风吹熟了家门前一棵树上的种子,至今叫不上它的名字。只知道那种子咧着嘴巴朝我笑,露出了鲜红的果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不是天然的颜料吗?我摘取了几颗,打开语文课本仔细地涂抹,不管是“刀,弓,车,舟”还是“月季,牡丹”一律红色的!新书的芳香夹杂着天然颜料的香味,至今难忘!

那里的学生都偏大,男生居多,女生甚少,来自学校周围的几个村庄,都是回族。不管男生女生,个个都有绝活。有的会做各种面食,像模像样;有的会做各种菜肴,尽管只是青菜萝卜类;有的会插秧割稻,不比大人逊色;有的会诵《古兰经》,酣畅淋漓。班上有位叫王业安的男生,诵经痴迷。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坐在教室中央,看到同学进来,他就说:“色俩目(你好)!”见到没人理他,他就反复地说,直到你回他“色俩目”为止。接着他又忘我地诵读清真言:“俩依俩嗨,印朗劳呼,穆罕穆德,热苏伦劳兮(万事万物归真主,穆罕穆德是主的使者)。”看着他那副老练的模样,同学们都捂着嘴笑。就凭着这份痴迷,他成为我那些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同学中最出色的一个。现在,他成了有名的企业家,到处做慈善事业,尤其对自己的家乡倾注一腔热情!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取名王爱国,表达他爱国爱教的决心。学校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一边务农一边教书,印象最深的是杨老师。有一天他靶了两亩秧田,没来得及洗脚,就来上课。只见他赤着脚,满腿的泥,走进教室,拿起粉笔龙飞凤舞地写着“草船借箭”,然后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拿烟,衔上,点燃,接着给我们讲《三国演义》。

那时的课业很轻松,只有语文和数学。家长们也不关注孩子的成绩,每个孩子的脸上似乎都写着“快乐”。下课了,同学们就玩疯了。打弹子,斗鸡,打纸卡,有的干脆爬树……再后来,校舍实在撑不下去了,在我即将毕业的那年,乡领导命令我们立即转移到村中心小学。不知怎的,去了那里,住进了红砖黑瓦带走廊的教室,扒在红漆木桌上,却高兴不起来。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向外望,常常将往事回想……

我的力生小学,曾伴随着我的童年,给我无限知识,给我无比欢乐的力生小学,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种植着花草树木的一片良田。没有辜负建校者们的初衷,村子里的老百姓有了科学文化知识,辛勤创业,自力更生,如今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脑子里始终挥之不去的是那段美好的时光。她像一股清泉,在我的心间静静地流淌;她像一轮明月,在我疲惫困顿的时候照亮我的心房。

新闻推荐

定远办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

本报讯为做到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有人办事”、文物保护单位“有人保护”、村级农家书屋“有人管理”,定远县创新实行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与农家书屋管理员“三员合一、一岗多用”制度,推进政府购...

定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