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而村:扶贫结硕果群众笑开颜

左江日报 2018-11-23 09:49 大字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沿街的楼房漂亮整齐,村旁的中越界河平而河波光粼粼……11月21日,记者走进凭祥市友谊镇平而村,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

“以前跟现在比可差多了,都是泥巴路、泥瓦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对于以前村里的情况,平而村党支部书记冯礼忠记忆犹新――平而街只有两排老旧的瓦房,村屯道路一片泥泞,外出只能依靠农用车和摩托车,生活十分不便。2012年实施风貌改造后,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才变得越来越好。

据了解,2012年初,平而村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活跃的边境贸易、淳朴的民风民情,被自治区列为全区首批特色名村,实施“广西工贸性特色名村”创建工程。同年3月7日,凭祥市启动平而街风貌改造工程,实施风貌改造后,村屯的面貌焕然一新。

“生产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就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冯礼忠说道。

平而口岸是国家二类口岸,是凭祥市唯一的水路口岸。依托平而互市点的优势,平而村委积极组织村民参与互市贸易,充分利用边民参与互市贸易的优惠政策,让边民成为边贸的直接受益者。

2015年9月,平而村盛达边贸合作社应运而生,55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边民”的模式,合作社组织社员成立边贸运输队、边贸装卸队,并动员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到口岸务工。通过边贸互市,不少贫困户脱贫出列。

谭振龙是依靠互市贸易脱贫出列的贫困户之一。

说起以前,谭振龙感触颇深。2015年以前,谭振龙一家蜗居在板约屯破旧狭窄的泥坯房里。“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几亩甘蔗,辛苦耕种一年,生活还时常入不敷出。

依靠互市贸易,谭振龙跑起了运输,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生活质量慢慢有了提高。2015年底,谭振龙一家搬到了平而新村。

平而新村聚居点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由移民户集资自建。谭振龙的新家共3层半,占地面积104平方米,走进谭振龙的新家,大厅宽敞明亮,地板和墙壁均贴了瓷砖。

“新房住得很舒服,心里也踏实多了。”谭振龙笑着说。

为了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平而村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入股参与蛇养殖、河鱼养殖、珍贵树种种植等,成效十分显著:64户贫困户加入了德牛合作社,

并于2016年12月7日得到第一年分红,每户分红1500元;34户贫困户以扶贫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委托平而金海岸公司经营,至2018年上半年每户已获得委托经营分红4000元……

近年来,平而村还千方百计完善基础设施,完成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以及村委办公楼、舞台、篮球场、公共卫生间、升旗台等服务设施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在脱贫攻坚方面,目前平而村的脱贫户都有稳定收入,家庭纯收入超过国家标准。未脱贫户都有稳定收入,比如种养收入、外出务工收入、0―3公里边民补助、低保金、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受益金等。

“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村民秦丽岑的这席话,也是平而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新闻推荐

壮美新广西 交通在巨变

南宁动车所内准备发往各地的动车组列车(7月1日无人机拍摄)。飞机停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2014年9月25日摄)。作业中的北海市铁...

凭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凭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