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好风光 发展新名片 广西大力推进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姚昆周仕兴
自防城港一路西行,经崇左至百色,春日的南国边关,生机盎然。大连城、友谊关、德天跨国瀑布,昔日,这里滩险湾多、群山隔绝;如今,生态游、边境游、文化游,旅游业遍地开花,由点成带。
近年来,广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双创”工作,加快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千里边关,发展活力被唤醒,呈现一片新意。
新名片
从山水之乐到文化之乐
立足绿水青山,广西深度探索文旅融合。
作为我国第49处世界遗产,位于宁明县的左江花山岩画因崖壁神秘的图画闻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填补了我国无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而在离花山岩画景区不远的城中镇岜荷屯,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吸引了众多游客。演出既叫好又叫座,成为宁明县文旅融合典范项目。
“要以深挖山水广西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抓手,推动‘山水之乐’向‘文化之乐’升级。”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表示,近年来,广西立足山水文化、边关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广西旅游发展的新名片。以世界遗产花山岩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等为抓手,将文化遗产打造成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以《花山》《秘境·东南亚》等演艺精品为抓手,打响旅游演艺品牌;以非遗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融合为抓手,推动旅游商品发展转型升级。
新动能
从机制创新到开放升级
2018年,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6.8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619.90亿元;其中,全区旅游业综合增加值为372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3%。
这一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广西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所带来的动能释放。创新在哪?在县域。
2013年,广西提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建立与加快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2016年,广西出台了《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等政策,对全区所有县(市、区)实行旅游发展差异化考核。2018年,制定了《自治区旅游市场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工作考评暂行办法》,将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纳入对设区市及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绩效考评体系,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开创了综合治理新模式。
机制创新,激活了广西旅游业。目前,广西111个县(市、区)有93个参与旅游“双创”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位于边境的凭祥市、大新县、龙州县等均入选特色旅游名县,成为带动边关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更高层次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同样在为广西旅游赋能增效。
为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广西作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部署。其中,南向是通过深耕东盟市场、拓展南亚市场、做大欧美市场,力争把广西打造成入境游强省(区)。据统计,广西入境过夜游客人数2016年和2017年连续排名全国第六,2018年排全国第四。
新篇章
从沉寂边陲到兴边富民
位于大新县堪圩乡的明仕田园景区,是一个从偏远落后的小村落发展起来的旅游景区,也是当地旅游扶贫的一个代表。
在广西,旅游扶贫成就了很多“明仕村”。据统计,2018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8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约2064.17亿元,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7.1%。
拔穷根、摘穷帽,旅游发展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途径,也是兴边富民的抓手。
2017年,广西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广西边关特色旅游品牌,并将靖西、大新、宁明、凭祥等8个边境县(市、区)纳入行动范围,沉寂的西南边陲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
(原载《光明日报》4月26日第六版,有删节)
新闻推荐
本报宁明讯(记者/莫迪通讯员/周贻刚)7名骆越后裔分支代表身穿民族服装,手捧从各地采集的圣土,给茂盛的木棉树供奉汇土。4月7...
宁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