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脱贫模式讲求创新 宁明拓宽脱贫攻坚渠道形式多样成效凸显
宁明讯(特约通讯员李翔通讯员周贻刚)今年以来,宁明县紧紧围绕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实现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总目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细,创新推行“党建+扶贫”“扶贫车间”“爱心超市”“蔗―牛―菇―肥”“甘蔗互助组”等脱贫攻坚新模式,在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强力“催化剂”。
着力发挥“党建+扶贫”优势,筑强三级脱贫攻坚堡垒。今年7月,宁明县决胜脱贫摘帽总指挥部临时党委、13个乡镇战区指挥部临时党委、162个村级前线指挥部临时党(总)支部挂牌运行,切实形成了全县一盘棋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同时,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根据就近“联户”、工作“联动”、困难“联解”原则,全县4860名党员分别与5.8万户群众结对联户,切实发挥党员在服务群众、致富领航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该县组织32名处级干部、13名乡镇书记、200多名党员骨干下基层上党课,开展“我是党员,脱贫攻坚跟我上”系列主题活动,号召全县党员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站出来、顶上去。
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创新四种扶贫车间模式。该县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混合式”四种扶贫车间,开辟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新渠道。2018年3月19日,凭祥―宁明贸易加工区粤桂扶贫协作示范基地创建的广西宁明德润服装有限公司四条生产线正式开工,这个“厂房式”扶贫车间使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实现3000多元。目前,全县共建设有扶贫车间168个,带动贫困户9500多人。
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打造一条循环产业链。该县着力改变种养业不相适应,种养结构严重失衡的不良局面,以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为重点,全力打造“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项目。通过推广“蔗―牛―菇―肥”项目,该县贫困村集体可以通过流转村民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甘蔗、牧草、玉米种植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全县肉牛存栏3.5万头,带动贫困户1.3万户,种植业一业独大的局面得到逐步扭转。
着力凝聚脱贫合力,建好百家“爱心超市”。该县以村为单位,由党员带头捐款捐物,并发动后盾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募捐“爱心基金”,组建脱贫攻坚“爱心超市”。对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村屯道路修建等村级公益事业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凭积分可以到本村“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分值的生产生活物品。同时,还设置了彩电、冰箱等大物件的“爱心包”,专门对在村级公益事业有重大贡献的贫困户、非贫困户给予奖励。目前,全县已成立162家村级脱贫攻坚“爱心超市”,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激发了他们主动脱贫、脱贫光荣的内生动力。
着力夯实传统产业根基,推行三个互助组模式。该县针对蔗区劳动力不足、甘蔗田间管理不到位导致甘蔗产量低等问题,在蔗区探索推行有偿服务、换工互助、土地托管等三种甘蔗互助托管新模式。其中,有偿服务主要针对甘蔗田间管理工作,根据互助组成员自家用工需求,吸纳相应的成员帮忙开展甘蔗田间管理工作,并按当地务工费标准给予报酬。换工互助主要针对甘蔗砍运时期,利用甘蔗砍运期间蔗票发放时间差,组织互助组成员集中力量帮助先获得蔗票的农户砍运甘蔗,按日计算出工时间,多出日工再按当地务工费标准收取报酬。土地托管主要针对部分不愿种蔗或全家外出打工丢荒土地的情况,由村委或经联社通过收回土地经营权、签订土地入股形式协议书,统一进行甘蔗种植管理。待甘蔗砍收入厂后,所得收益以成本支出付给互助组成员累计出工报酬。目前,该县已组建甘蔗互助组108个,带动贫困户2500多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枚今年9月的一天,宁明县工商和质监局企个股的小黄正在低头整理工作材料,一位姓何的女士急冲冲地走进来,焦急地...
宁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