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幼教事业发展鼓与呼

左江日报 2018-05-23 10:41 大字

□唐晶

“人大代表要用全局和长远的观念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写出切合实情的建议,推动政府相关部门改正工作,这样才能发挥代表应有的作用。”马文妮是生长在地处中越边境的宁明县,1997年7月广西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到宁明县幼儿园当老师,至今已在幼儿教育岗位坚守了21年。2016年8月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她从本职工作出发,竭力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鼓与呼。

宁明县是集边境性与民族性于一体的独特区域,正是这种独特的区域决定了国家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政府更应该制定和实施专门的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政策。为此,马文妮每年在出席县人大会议之前,都要认真进行调研,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撰写建议。她先后提交了《关于提高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津补贴的建议》《关于出台发展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政策的建议》《关于加强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等多件建议,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在政府与选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密切联系的桥梁。

“随着二孩时代的开放,宁明县的群众关于幼儿教育问题已成热议。”2016年12月,马文妮通过调研了解到,宁明县的学前教育规模、教学质量与日益增长的让孩子接受普惠优质学前教育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少、师资力量薄弱,民办幼儿园的质量和管理难以保证等。至2016年底,该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仅为84.6%,折射出边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托幼服务的急切需求与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于是,马文妮在2017年2月举行宁明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明县城乡学前教育的建议》,要求政府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规范民间托幼机构的课程标准,加强对不合格托幼机构的整顿,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为此,宁明县政府高度重视,并于2017年12月制定了《宁明县关于2017年―2020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方案》,并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方案提出至2020年底,该县计划投入8641万元,新建、扩建、改建乡镇公办幼儿园园舍建设面积20751平方米,力争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以上。

“边境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这3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马文妮在今年元月举行的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做好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建议》,要求政府加大对边境一线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投入,为农村学校配备有资质的心理老师,注重加强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为此,今年来,宁明县先后印发了《宁明县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宁明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按照属地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全县各乡镇和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按照具体分工,切实履行职责,扎实做好留守儿童控辍保学、户口登记、临时监护等工作,组织开展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关爱服务,促进留守儿童心理、人格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宁明县的干部群众为全县农村留守儿童撑起社会关爱“保护伞”。

“能当选人大代表,是人民对我的信任。信任就是一种责任,有责任就必须去担当。”马文妮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能为推进边境民族地区的幼教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虽殚精竭虑,亦无怨无悔。

新闻推荐

家门口就业展笑颜

□本报记者何凯旋通讯员李金陆铁山“以前在广东打工,背井离乡。现在在宁明县城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可以照顾上学的孩子...

宁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