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展笑颜

左江日报 2018-05-10 16:28 大字

□本报记者何凯旋通讯员李金陆铁山

“以前在广东打工,背井离乡。现在在宁明县城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可以照顾上学的孩子,心里踏实多了。”近日,记者在广西宁明德润服装有限公司采访女工梁芳玲高兴地说。

在宁明首家“扶贫车间”――德润服装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整齐的生产线上,100多名工人专心致志地缝制防静电工作服,这些产品将提供给富士康、华为等知名企业。

“车间共有100多名工人,其中30人是贫困人员,按底薪加计件工资,工人的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熟练以后还会更多。”德润服装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杨强介绍说。

2017年10月,在粤桂扶贫协作的背景之下,广州市海润实业有限公司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凭祥―宁明贸易加工区粤桂扶贫协作示范基地落户一家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一家服装加工厂。其在宁明成立的德润服装有限公司成为宁明首家“扶贫车间”。

2018年3月19日,随着广西宁明德润服装有限公司四条生产线正式开工,100多名本地青壮年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多亏了这家工厂,我既可以照顾在县城读书的孩子,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家住那楠乡古优村的贫困户韦晓青说。

2017年12月,德润服装有限公司组织20名员工到海润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生产技能培训,韦晓青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我们专门开辟了一条生产线,由熟手带生手,以提高劳动效率。我们还打算将生产线扩大到10条,解决本地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杨强对记者说。

如今,宁明“扶贫车间”发展如火如荼。除德润服装有限公司外,崇左市华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宁明县职业中学设立了华凯电子“扶贫车间”、安奥服装“扶贫车间”,在海渊镇和城中镇浦瓜村设立了华凯电子“扶贫车间”。

据悉,城中镇浦瓜村电子“扶贫车间”采取“公司+车间+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将需要加工的耳机等电子产品配件下发到农户家中,村民在农闲时就可以装配,月收入在900-1800元。浦瓜村村民合作社作为公司和农户沟通的桥梁,每月将获得车间产值10%分红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宁明把引进劳动力加工型企业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有爱心的企业建设“扶贫车间”,以发展扶贫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化扶贫“造血”功能,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新闻推荐

宁明415名辍学学生返校

本报宁明讯(记者/莫义君通讯员/周贻刚)宁明县积极发挥教育扶贫在民族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对辍学学生进行“地毯式”劝返,通过政府感召、社会感化、司法感知、集体感动举措,目前,该县430名辍学学生中,已返...

宁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