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养牛 越养越“牛” ——宁明县以肉牛养殖促产业延伸群众增收

广西日报 2017-05-19 07:35 大字

本报记者 韦继川

甘蔗、玉米秸秆加入微生物加工成牛饲料养牛;牛粪一部分发酵变成有机肥种牧草、甘蔗和玉米,一部分晒干后作为基肥种植蘑菇;蘑菇采摘后废弃的菌棒制成肥又用来种牧草、甘蔗和玉米……

宁明县通过肉牛养殖产业“刺激”甘蔗、牧草和磨菇种植,形成以生态肉牛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型产业。目前,全县肉牛存栏4.3万头,引进龙头企业10家,规模养殖场(合作社)51个,完成牧草种植6500多亩,覆盖4300多贫困户。

1

粮草丰足 “牛势”冲天

“我们发展肉牛养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大量的甘蔗尾叶、玉米及其他农作物秸秆可提供丰富而廉价的饲料。”宁明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既是全国蔗糖生产基地县,又是广西农业大县,全县甘蔗种植面积70万亩,年产原料蔗近300万吨、甘蔗尾叶50万吨;玉米及其他农作物秸秆8万吨。

为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饲料来源和渠道,该县将甘蔗种植和牧草种植两手抓,对全长142公里的明江两岸30米范围内共1.38万亩滩涂、荒地进行清理,专门种植牧草。

出台优惠政策,刺激牧草种植和饲草料加工产业的发展。凡在沿明江两岸30米内种植牧草的给予每年每亩500元补贴;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或构树的给予每年每亩300元补贴;对县域内年收购、加工牛羊饲草料1万吨以上的规模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给予每吨20元的补贴。

目前,全县完成牧草种植6500多亩,而通过“肉牛养殖+甘蔗种植/牧草种植/磨菇培育/产品加工”的模式,带动了生态养殖、循环经济和屠宰、深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养牛龙头企业已达10家,规模饲料加工企业2家、牧草生产企业1家。

2

政策支持 信心满满

养牛需要资金,钱从哪来?宁明县通过政府引导成立县农投公司,以其为融资平台,对贫困户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资金进行整合,解决资金问题。县农投公司再用这些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养牛专业合作社,参与牛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其实施管理。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已累计投入养牛产业资金3800万元,金融信贷支农投入2.15亿元。

同时,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养牛,推动养牛产业发展。对基础母牛见仔补母1000元/头,引进良种种牛补贴5000元/头;对获得市级、区级、国家级的养牛龙头企业给予10-30万元的补贴;对于获得自治区或国家标准化示范场的肉牛养殖企业分别给予10万、20万元奖励;对从事养殖类家庭农场,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或产值20万元以上),且被评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的,给予5万元奖励;对注册会员14户以上,年产值达140万元以上的养牛合作社,给予10万元奖励;对县域内向银行贷款全额用于养牛业发展的业主给予利息100%补贴。

“有资金保障,有政策支撑,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全县的养牛业越来越‘牛\’了。”一家养牛企业的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3

企业带动 农户增收

通过“县农投公司+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公司为纽带,带动群众走产业化道路。贫困户以签约贷款5万元入股分红或领养、放养、托养、寄养等多种方式,参与肉牛养殖。

宁明县农投公司引进旭超公司,建立旭超养牛基地。基地以养殖母牛为主,然后繁育小牛给贫困户群众领养,公司按照市场价把增值部分返还给农户;同时,该公司与广西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由其派出专门的技术管理团队进驻基地,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降低养殖风险。目前,基地年出栏率预计达到6000头。

该县明江镇引进的金德公司,已建成牛舍8栋,通过“公司+ 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年计划养种牛1500头。据了解,该公司除每年给贫困户8%保底分红外,入股贫困户还可以出租土地给公司种植牧草,或者到公司务工获得劳务报酬。

目前,宁明县13个乡镇、3个华侨农场都已建立生态养殖小区;149个行政村建立生态养殖点,每个养殖点都配备1名肉牛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两位一体”的养殖网络,4300多户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县农投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有基地示范,贫困户心里有了底。”自治区扶贫办对宁明县养肉牛,推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新闻推荐

打造开放新格局 ——崇左推进“五通”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王建伟通讯员陆华勇作为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崇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举措,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

宁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