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30年时光终不悔10万里路苦与乐 ——韦氏三兄弟热心为百姓放映电影的故事

广西日报 2013-03-14 18:38 大字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赵 娟 

初春的一个黄昏,宁明县峙浪乡韦家老屋里。韦忠、韦江、韦柯三兄弟匆匆扒了几口饭,丢下碗筷,就分头查看车况,检查数码放映机,调试音响。

当晚要去的放映点是十几公里以外的峙浪乡思陵村北朝屯。在那里,乡亲们早早吃了晚饭,正急切地盼着他们。

崎岖的山路上,汽车颠簸前行。一路扬起的灰尘,随着春风漫天飞舞。老三韦柯熟练地开着车,路上的每一个弯道,甚至每一个坑洼,他都再熟悉不过。此时,距离韦氏三兄弟第一次踏上这条崎岖的电影放映之路,时光已流逝了31年……

1边境线上的“天堂影院”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很少有放映队到位于中越边境的峙浪放电影。而在距离峙浪13公里的爱店,每个月部队放映队都会下来为驻边官兵放映一场电影。当时峙浪到爱店不通公路,每逢电影放映日,大的已近20岁、小的才10来岁的韦氏兄弟都会步行13公里去爱店看电影,看完再步行回家。不论天气多么恶劣,风雨无阻。他们的父亲韦耀星也是个影迷,看到孩子们为看一场电影长途奔波,每每回到家已是半夜三更,心疼不已。久而久之,一个念头在他脑中萌发:何不自己买台放映机办一个电影院呢。

1981年1月,父子4人筹资买了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一整套电影放映器材,办完相关手续,峙浪电影队就算成立了。电影队就设在韦家老屋里,同时,峙浪电影院也在老屋里对外开张。电影院现在看起来十分简陋:3米宽的银幕立在天井里,从屋门到天井之间一块20多米长、5米多宽的斜坡就是影厅,左右两排木椅从银幕前一直延伸到屋门,中间留一条走道。虽然简陋,这里却是峙浪老百姓心中的“天堂影院”。那个时候,边境地区还很穷,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看电影就成了边境群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每逢圩日,十里八乡的村民来到峙浪,白天采买一些生活用品,晚上就聚在电影院里美美地看上一场电影。有《平原游击队》《地道战》《上甘岭》《刘三姐》《五朵金花》这类的老电影,也有《少林寺》《甜蜜的事业》等新影片。电影票也不贵,一般1毛钱一场,特别受欢迎的2毛钱一场,对军人和孤寡老人还免票。老大韦忠递给记者一张老照片,发黄的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座椅上坐满了观众,连走道上都挤满了人,大家开心地笑着,笑容质朴得令人感动。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发中越边贸。边境口岸爱店从峙浪乡分出来,成立爱店镇。三兄弟看准时机,在爱店镇建成一家新的爱店电影院。1991年爱店电影院开张时,他们已经有了4台放映机,200多个座位。

2山路迢迢十八弯

峙浪乡、桐棉乡境内山多林密,村落分散,很多村子驻扎在半山腰。上世纪80年代,很多村屯还不通公路,甚至不通电。多数时候,韦氏三兄弟的拖拉机只能开到山脚下。这时,得到消息的村民早已派出几个结实的后生,拿着扁担、箩筐在山脚等候。放映机、发电机、拷贝、银幕、音箱、电影线,全部设备重达200多公斤,需要8个人扛。捆扎紧实,一行人就挑着设备上山了。山路迢迢,挑四五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长年负重在山上行走,危险时有发生。

在韦柯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去的最远、最难的地方是峙浪乡洞浪村的戈龙屯。那里离峙浪有20多公里山路,由于山高路远,当地老百姓通常10天左右才出来买一次油盐等生活必需品。1988年夏日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兄弟三人就从峙浪出发前往洞浪村戈龙屯,拖拉机开了五六公里后,一行人开始挑担上山。山路蜿蜒崎岖,他们沿着羊肠小道艰难前行,行至下午,来到一处山坳时,老天突然变脸,倾盆大雨瞬间砸了下来。不一会,山洪裹挟着泥石流冲了下来。大家赶紧抬着设备躲到地势稍高处,等汹涌的泥石流淌过,雨势转小,才继续踩着泥泞的山路前行。到达戈龙屯时,天已经快黑了。村长将三兄弟迎到家里,拿出干净衣服给他们换上,捧上早已准备好的米酒给他们祛寒,这家拿来炖鸡,那家拿来羊肉,一大桌热腾腾的饭菜,温暖了他们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第二天返程,男女老少依依不舍地将三兄弟送到村口,还一个劲地挽留他们。由于部分山路被水淹,三人从另一条路翻了几座山才回去。

再苦再难,兄弟三人从未想过放弃。用韦忠的话说,“电影情缘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我们舍不得放弃”。村民们朴实的感激也是支撑他们一路走下去的动力。他们每到一地,当地就像过节一样。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他们转,村民们争相邀请他们去家里住宿,用最好的米酒敬他们,杀鸡宰羊款待他们。想到这些淳朴的村民,想到村民看电影时高兴的样子,再辛苦,兄弟三人也都觉得值了!

3从拖拉机到越野车的进化

由于片源紧张,影院每月只在圩日的晚上放八九场电影。其他时间,韦忠就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带着韦江、韦柯两兄弟,拉着放映设备到各边境村屯、边防哨所为军民义务放电影,这一放就是30多年。

2005年以来,国家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1世纪农村每个村每月至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农民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看到新上线不久的电影。2009年,三兄弟找到宁明县电影公司,揽下爱店镇、峙浪乡、桐棉乡边境数十个村屯的电影放映任务,领到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为了方便翻山越岭放电影,三兄弟自己掏钱买了一辆小汽车。

在韦家老屋的墙上,记者看到写得满满一墙的电影放映计划,什么时间去哪个村,放映几场,标注得清清楚楚。记录显示,放映队一年要放映200多场电影。

每天下午,三兄弟5点多钟就出发了。去桐棉乡那卜屯这类离峙浪100多公里的偏远山区,通常下午3点多就要出发。在盘山公路上驱车3个多小时,一路颠簸,到达村子7点多钟,两场电影放映结束之后常常是11点多。再驱车回到家,已是半夜两三点了。经常跑山路,汽车坏得快。2011年,峙浪乡政府送给他们一辆半新的越野车,跑了不到一年就坏了。2012年,他们又买了一辆崭新的越野车,一年跑下来,新车已变成旧车。韦柯告诉记者,现在放映一场电影国家有补助,但算上汽油费、修车费、买数字电影的钱,剩不了多少,他们是用做生意的钱来补放电影的亏空。

夜晚回家,是家人最担心的。崇左市广电局一名干部去年曾跟随放映队去爱店镇堪爱村丈鸡屯放了一次电影。那是一个深山瑶寨,山路陡峭崎岖,路边是万丈悬崖,行车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他一路提心吊胆,直呼以后再也不敢去了。

在三兄弟的计划中,今年放映电影的场次将达到300多场。

4 10万里路走边防

在部队看电影的经历,为少年时期的韦氏三兄弟带来太多欢乐,甚至对以后三兄弟走上电影放映之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981年三兄弟成立峙浪电影队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报部队。除了免费让官兵在峙浪电影院看电影,还经常为部队送电影。1991年爱店电影院建成后,峙浪电影队与当地驻军91分队确立双拥共建关系。每周在爱店电影院免费为官兵放映一场电影,每当连队执勤任务紧不能下山时,他们就把电影录像带送到哨所去播放。22年来,电影队坚持每月为峙浪、爱店、北山、板烂驻军送去不少于2场电影,行程5万多公里。即使在1997年电影业跌入低谷,峙浪电影院、爱店电影院关张停业,兄弟三人另谋生计时,送电影的脚步依然如故。

2012年9月,峙浪电影队又与广西公安边防总队宁明县峙浪边防派出所共建“爱民固边”电影放映队。这样的合作,缘起于民警与电影队在路上的一次次不期而遇。一路同行,民警们发现,电影队在当地很受欢迎,每到一地,群众就兴高采烈地聚于银幕前,相互之间拉拉家常,交流交流农业信息,气氛和谐融洽。这正是向村民集中宣传法律法规的好时机!事实证明,在电影放映前集中宣讲、交流、沟通,比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地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乡镇干部们多次随电影队进村,利用放映前的时间,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送电影,送文化,送法律,送政策,送欢乐。峙浪电影队,成了边境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中越深化禁毒合作 斩断边境毒品黑色通道 广西现场销毁1000公斤各类毒品,边境扫毒整治五大会战成果初显

本报记者李耿“我宣布,焚烧毒品开始点火!”随着现场指挥的一声令下,武警战士将摆放在广场的15个火盆同时点燃,1000公斤各类毒品被付之一炬。3月10日,在广西边境城市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广场,中国广西与越...

宁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