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内屯的“家”与“国”

左江日报 2020-10-10 08:38 大字

10月7日,板内屯村民跳竹竿舞欢度佳节。本报记者蒋欣攸摄□本报记者蒋欣攸李勤林耀群

10月7日,板内屯的外嫁女儿集体回家了。

“我们回来啦!”数百米外,近百名身着黑衣壮服饰的妇女,或双手捧着装有五色糯米饭的簸箕,或挑着鸡鸭和装着糍粑的箩筐,排着队列,唱着山歌,有说有笑,步伐轻快。

“来了来了!”熟悉的身影越来越近,鞭炮响起,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内屯村口,娘家亲人早早穿着盛装等候,手中挥动着小国旗,翘首以盼。领头的阿嫂们唱起了山歌迎接外嫁女回娘家。

外嫁女儿们沿着红地毯前行,领头的外嫁女儿代表与村里的阿嫂阿婶们对歌,年轻的媳妇挥动手中的小国旗与家人打招呼,年幼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瞪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头发花白的女儿紧紧握住村里的老人双手。

“女儿们集体回门,这热闹的场面在板内屯还是第一次。”村干黄干扬从中看到了板内人的团结。

“今年中秋大家一起回娘家吧。”九月中旬,离国庆、中秋“双节”还有十多天,娘家阿嫂的一声邀约在板内屯老乡群里激起浪花。

板内屯的女儿们纷纷响应,开始筹备回娘家的各种事宜。嫁得远的,通过微信“女儿群”“媳妇群”出谋划策,筹集活动资金。离家近的,隔三差五回娘家和娘家人商量怎样完善活动方案。

不管嫁得多远,对家乡的热爱始终在女儿们的心里扎根。

板内女儿之一的黄金妹掏出手机,说村里有三个微信群――女儿群、媳妇群和老乡群,女儿们通过微信群时刻关注家乡,大事小事在群里商量着办。

离女儿们集体回家的日子越近,村民越是期待。10月6日,女儿回家前一天,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准备欢迎仪式。小朋友们用灯笼把村子装扮一新,上了年纪的老人准备糯米舂糍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山砍竹子准备竹竿舞道具。

“今年春节,很多人不能回家。疫情之后,大家更加珍惜团聚的机会。”黄金妹说。

走过红地毯,女儿们穿过房前屋后、蔗林、稻田,眼前的景既熟悉又陌生。

远嫁云南二十多年的黄冬兰每次回家总是匆匆忙忙,从未如此仔细看过娘家。她记得,出嫁时,村里的路是泥泞的,几年前,村里的楼房可没有现在多。

参观完家乡,回到广场上,原本还在欢笑中的村民们,庄严肃穆,在国歌声中,身穿黑衣壮服饰的少先队员将五星红旗升起,大伙唱起国歌,向祖国致敬。

"感谢党和政府,让村里发生了大变化。"亲人回家团聚让娘家人农小丽倍感幸福,诉说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变的是家中浓郁的民族风情。

树下,几个阿婆架起了铁锅,翻炒着糯米和糖。混合着植物和糯米清香的姜饼是板内屯女儿最惦记的家乡味道。

糯米,是壮家人必不可少的食材。

广场上,女儿们拿起娘家人为他们准备好的杵,捶打、翻搅着石臼中的糯米。糯米散发的熟悉、诱人的香气勾起了黄金妹对家乡味道的记忆。

"春节做爆米花、沙糕、粽子,农忙节做手工米粉庆祝丰收,十月初二舂糍粑拿回娘家孝敬父母,都可好吃了!"黄金妹说,美食里藏着闺中的记忆和壮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另一旁,老人们架起了织布机,线在手中穿梭,女儿们围在周围,仔细看着每一个织布环节,不时向老人提问。织布,是当地群众的传统手艺。老人们希望借此机会,提醒女儿们不忘传承壮乡传统文化。

舞台上,壮家姑娘们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表达对祖国、对父母的感恩。舞台下,在《感恩的心》音乐声中,远嫁的女儿们细心为父母洗脚、梳头、捶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互诉体己话后,伤感的气氛又一扫而空,女儿们和娘家人在广场上跳竹竿舞、打羽毛毽、跳皮筋,欢度团圆时刻。

新闻推荐

扎根执教廿余载联结东西情满怀

□本报记者农艳芳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可以重回上海时却选择扎根西南边陲;联结东西,钻研课改,带有边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结合...

龙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