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盆的“豆腐节”

左江日报 2021-01-24 20:59 大字

□梁新勇

在扶绥县岜盆乡的岜盆、岜伦和弄廪等村屯,有一个奇特的节日,以豆腐作为节日的名称,叫“豆腐节”。岜盆的“豆腐节”历史悠久,已延绵数百年了。“豆腐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和九月二十九共两天。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即敬老节。而岜盆的“豆腐节”,除了有重阳节孝敬老人的内涵,还有独具地方风俗的内容。细细品味岜盆乡的“豆腐节”,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文化现象呢。

顾名思义,岜盆的“豆腐节”,当天家家磨豆做豆腐,豆腐是主打的节日食品。凉拌豆腐、水煮豆腐、香煎豆腐、麻辣豆腐、鱼焖豆腐和韭菜煮豆腐渣等,都是当地特色的菜肴。而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或黑豆,正是岜盆乡的重要农业特产。岜盆村及周边的岜伦、弄廪和驮辽等村屯,外有延绵起伏的九重山山脉环抱,内有姑辽河、汪庄河等小河流、泉水等纵横交错,整个地形中间低、四周高,是个小盆地,像个面盆状,故名叫“岜盆”。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面积较广的沙质土壤,是豆类植物生长的好条件。岜盆乡各村的群众都有种植黄豆或黑豆的传统,每家每户每年都种植一亩左右的豆类,主要用于自家食用,特别是用来制作豆腐。

正如“樱桃好吃树难栽”一样,豆腐好吃也难做。做豆腐,程序繁多,工作量大。岜盆乡各村,每家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石磨或沙磨,是磨豆类不可或缺的工具。到了农历九月初九和二十九这两天,岜盆乡各村屯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的厨房人声鼎沸,人们开始忙活起来。或自家自个做,或邻居几家人合伙起来,都忙着做豆腐。在集体生产时期,为了不影响田地里的农活,不影响挣工分,人们早早在上个夜晚的夜里十一点就开始忙碌了。把前天浸泡好的豆类捞出沥干,用小沙磨磨成豆浆。拿专门的过滤布把豆浆包好并悬挂起来,渗出来的是豆腐汁,剩下的是豆腐渣。把豆腐汁倒入大锅内煮约40分钟左右,同时把适量的石膏研成粉末,放入豆腐汁中。这个环节很关键,火候的大小,石膏粉末的配比,搅拌频率的快慢,都影响到豆腐的口感和味道。准备一个长方形的木托,把过滤布铺垫在木托上,把煮熟的豆腐汁倒入木托,用过滤布包好。再用一块干净、平整的木板压在包好的豆腐汁上,并用砧板、砖块等重物压在木板上,挤压豆腐汁中的水分,让豆腐汁逐渐形成方块状。至此,经过一个夜晚紧张地劳作,制作豆腐整个工作流程结束。天刚放亮,人们总是急不可待地揭开过滤布,热气腾腾、软乎乎的豆腐马上呈现在大伙儿眼前,香气弥漫,扑鼻的豆香刺激人的味蕾。人们切下几块,淋上一些花生油、酱油,洒上些香菜,赶紧尝鲜。新鲜的豆腐入口即化,豆香充盈舌间,让人一个劲儿叫爽。小小的豆腐块,让困顿的日子增添些许快乐的氤氲气息,也增添对生活的希望。

时过境迁,如今人们已经告别饥饿的年代,以前让人垂涎的鸡鸭鱼肉,都成现今人们餐桌上平常的菜肴。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豆腐依然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菜肴,特别是岜盆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除了一年两天的“豆腐节”,在各种节日,或在空闲之日,岜盆乡群众都经常做豆腐吃,豆腐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食物,融入人们生活中。

离县城约20公里的岜盆乡弄廪村,是世界珍稀动物白头叶猴家园――九重山下的一个小山村,不少群众还保持传统制作豆腐的习惯,坚持用大铁锅烧柴火传统手法煮豆汁,制作出来的豆腐“豆味”十足,远近闻名,人们美其名曰“弄廪豆腐”。每天豆腐刚摆上摊,就被人们一抢而空了。“弄廪豆腐”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壮族小山村,一时声名远播。不少崇左周边或更远地方的人,都专程赶来弄廪村买豆腐,就是想品尝传统正宗的豆腐味。一些外嫁女每次回娘家,返程时总是忘不了提十多斤豆腐,总是忘记不了家乡豆腐的味道。如今,“弄廪豆腐”的名气也越来越响,逐渐形成当地一个特色的美食品牌。

新闻推荐

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版在扶绥县检察院上线运行

扶绥讯日前,全国检察院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版在扶绥县检察院上线运行。作为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代科...

扶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