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左江日报 2020-12-07 11:07 大字

□韦林志

近年来,扶绥县东门镇重点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为深入了解东门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情况,本人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参与“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等形式开展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如下:一、一、东门镇劳动力情况

东门镇人口4.43万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2.48万人。截至目前,全镇共有12895户44304人,其中有劳动力人口(16至60岁)28029人;贫困户人口3865人、边缘户90人,其中有贫困户劳动力(含弱劳动力)2288人、边缘户47人,已实现就业1426人、边缘户22人。二、调查数据的研究和分析

(一)企业方面

1.实地调研。通过对广西山圩产业园天德木业等企业调研发现,木业公司排版工、修补工、热压工等普通岗位,工资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工作熟练后月均工资4500―6000元,日均工作时长10―11小时,主要适合30―50岁的群众。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主要有电子厂、食品厂、工业产品加工制造厂等,月均工资3000―5000元,日均工作时长9―11小时,固定工有社保,适合年龄18―45岁之间的群众。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主要是钢结构公司,主要招聘有一定技术的工人,如焊工、电工等,普通工种要求45岁以下,月均工资3000-4500元,日均工作时长10―11小时。

2.问卷调查。通过对东门镇辖区内的16家企业(如木材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开展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在招工用工中普遍存在工人技术能力较低、工资福利要求较高、本地员工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等现象。

(二)群众方面

通过随机对东门镇参加县内“三大园区”企业应聘的370多名群众进行跟踪回访,发现近25%已在应聘中到岗就业,约12%人员意向到南宁、广东等外地务工,其余群众对务工需求还不是很强烈,原因主要是要照顾家庭等。总体来看,部分群众仍依赖土地,在就业和农业生产中偏重于农业生产。此外,工种不合适、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也是群众就业难的常见问题。

三、群众不愿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和难点

(一)群众土地情怀根深蒂固。土地是群众的“命根”,因外出务工致使家里田地撂荒,群众心里不踏实。东门镇是林木和甘蔗种植大镇,部分群众山林、耕地面积较多,人均耕地面积4亩、林地面积6亩,每年收入可观,能靠土地养家糊口,多数群众砍收甘蔗、收获西瓜时需大量请人工,人工工资150―200元/天。

(二)群众倾向于灵活性就业。部分群众习惯从事农业生产,不适应进厂务工的约束。此外,部分企业的工作时间不够灵活、工作时长较长,群众无法就近照顾、陪伴家人或兼顾农业生产、接送小孩读书,致使群众难以适应进厂务工,因此他们倾向选择“季节性就业”“临时性就业”。如,伐木工每天可收入200元。

(三)群众就业思想固化。一是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部分群众就业后,认为岗位、薪酬、福利达不到预期要求,工作不久又辞职离岗。二是“流行”省外务工。多数群众认为,到广东等发达地区务工的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比本地好。

(四)市场导向作用发挥有限。近年来,群众就业工作多数由政府主导,“保姆式服务”较多,群众与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性,积极性不够,市场导向机制未能真正引入农民就业。

(五)就业与招工匹配度较低。群众文化素质较低,与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不相适应,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如扶绥县“三大园区”的企业,部分群众想到电子厂、食品厂等入职,又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较难胜任工作。

四、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现土地流转,释放劳动力资源,常态化做好思想动员和就业宣传。一是推动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如东门镇岜楼村岜楼屯土地流转占比大,土地流转后群众外出就业明显增多。岜楼屯共有土地13996亩,劳动力419人。目前共流转土地10480亩,土地流转后,群众积极自谋职业、就近就业、努力营造就业空间,2020年外出务工人数373人,比2019年多65人,主要是在恒大康养集团、扶绥县“三大园区”等就业。二是提高群众内生动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帮助群众增信心、学技术、指思路,激发群众的奋斗热情和干劲,引导群众积极就业。三是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千方百计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省外务工并非唯一,土地也并非是最好的出路。要加大宣传“三大园区”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优势,营造就近就地就业的浓厚氛围。

(二)重视职业技能提升,开展组织化职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可组织已培训及待培训人员加入镇、村两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协会”、各类劳务队,培训一人,加入协会、劳务队一人,提升群众劳动技能和组织化水平,并继续引导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劳务公司与协会、劳务队合作,增加本地工人用工机会,实现抱团闯市场。

(三)建立就近就地就业奖励机制,促进企业优化工作环境、条件。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群众稳岗就业补助,同时以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支持、社会保障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多吸纳本地劳动力。如,按照稳定就业时间的长短,适当增加就近就地就业劳动力的补贴金额,给予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扶贫车间一定的奖励扶持,给予推荐劳动力成功就业的村(社区)两委一定的奖励扶持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群众稳岗爱岗。企业要像家人、朋友一样关心和爱护员工,给予员工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关怀。结合岗位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员工精神世界,让员工逐渐认同企业文化。并针对群众就业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长、休息时间、优化员工工作环境、适当提升员工工资水平等。

(四)聚焦典型事例,重点推广“三个以”招工。一是“以老员工招工”。利用老员工实际在岗的工作“真实写照”来招录新员工,并对介绍新员工进厂稳定就业的老员工给予资金奖励,充分调动老员工“宣传员”的作用。二是“以夫妻工招工”。结合企业工种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意向就业夫妻工进行宣传,并给予夫妻工一些福利待遇。三是“以群体性招工”。利用群众“老乡抱团”的就业特点,对耕地面积较少、林地面积较多、意向外出就业劳动力多的村、屯进行重点宣传招聘。如山圩产业园天德木业公司,有多名新员工是老员工介绍带动的,其中有3对夫妻工,有10人来自耕地、山林面积较少的郝佐村。

(五)采取“五个一批”,创新就业形式。一是动员进企业务工就业一批,动员劳动技能较强、务工意愿较强烈的劳动力进入园区就业。二是通过发展创业就业一批,鼓励有一定经营头脑的人员创办个体工商户以实现就业,如开办小卖部、包子铺等。三是通过加入合作社打零工就业一批,依托已成立的劳务队、合作社,充分吸收打零工人员,组织抱团承揽一些工程或零工。四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单位聘请就业一批,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协调有用工需求的单位,优先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五是鼓励有生产经营的无薪贫困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如种植蔬菜瓜果、发展茶树菇、发展茶叶产业等,在销售农产品实现收益的同时吸收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作者系扶绥县东门镇党委书记)

新闻推荐

崇左市检察院对辖区内部分看守所开展巡回检察

崇左讯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和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行监管场所巡回检察工作部署要求,11月23日至27日,市人民检察院巡...

扶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