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有个北京来的“第一书记”

西南商报 2019-08-02 09:51 大字

苗寨有个北京来的“第一书记”

——记中国贸促会派驻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高武村“第一书记”刘伟男

“刘书记为我们村做了很多好事!”“刘书记是个好人!”在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高武村,提起刘伟男的名字,村民们交口称赞。

7月28日,笔者在高武村见到了这位从北京来到贫困苗乡高武村的“第一书记”,他正在给谷坪乡观摩团介绍高武村小康寨建设、透风漏雨整治和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经验。

“自2018年5月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就一头扎在村里,用心干事,身先士卒,带领大伙谋发展,从未闲过。”谷坪乡党委书记张曦说,“仅仅一年多时间,他就让村里大变样,我们高武村从后进村一跃成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典型。”

真抓实干赢信任

刘伟男今年29岁,2018年5月从中国贸促会主动请缨到高武村接任“第一书记”。他短寸平头,中等个子,衣着朴素,戴着一副眼镜,身上透着一股书生气息,说一口湖南腔调的普通话,做事利索。

“高武村面积5.92平方公里,耕地369.5亩,2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村民128户,5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67人,已脱贫38户187人,尚有17户80人尚未脱贫……”高武村的情况,全在刘伟男的脑子里。

去年5月,刘伟男刚从北京来到高武村时,工作难以推开。

“有的村民觉得,北京来的年轻书记也就走个过场,能搞成哪样子事哦?”高武村党支部书记石明辉说,就连他自己也曾在心里犯过嘀咕。

来到高武村,虽然刘伟男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艰苦的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语言的障碍等困难,让他一时间难以适应。

“做好群众工作,一是用诚心,只要你用心去做,每一个老百姓都看得到你是真正想来做事的,自然会配合你;二是带头干,干,再干,接着干。”刘伟男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脱贫攻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刚到高武村时,刘伟男看到村寨环境卫生脏乱差、乱搭乱建特别突出,群众卫生意识特差,他就自己带头从捡垃圾、铲牛粪开始。在刘伟男身体力行带领下,党员村组干部被触动了,学生动起来了,村民也跟着干起来了,爱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成了全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刘伟男在高武村一年多时间里,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下田插秧、上房盖瓦,只要是贫困户的难事就是他的事;杀猪、切菜、做鱼,哪家有红白喜事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扛木柴、打谷子、挑稻草这些粗重的体力活他也不在话下;村组干道修建、串户路硬化、厕所改造、透风漏雨房屋修缮、太阳能路灯安装、篮球场建设……务实的作风,一件件实事“落地”,让高武村有了大变化,刘伟男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信任;村领导班子有了成就感,积极性越来越高。

真情实感结“穷亲”

刚到高武村时,刘伟男看到,有的困难群众家里连基本的厕所都没有,有的孩子换洗鞋袜都成问题,有的一碗辣椒就对付了一顿晚饭,让他深感肩上脱贫攻坚的责任重大。

初到高武村1个多月,刘伟男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干部的协助下,没日没夜地走家入户,访遍百家屋,坐遍百家凳,了解村情民情,全村党员哪家最穷、留守儿童哪个最苦,哪家有残疾,哪家有困难,哪家有孤儿,他心里都一清二楚。

“书记!我家没厕所。”“书记!我家也没有。”为解决村民无厕所问题,刘伟男向中国贸促会争取到帮扶资金34万元,按照先建后补原则,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一个月之内就完成了全村110户“厕所革命”,一举告别几十年无厕所的历史。

“书记,我的房子能修好吗?”五保户石乃吉指着损毁不堪的屋顶问前来走访的刘伟男和村干部。刘伟男二话不说带着村两委干部花了一天时间帮助石乃吉把房顶修好了。石乃吉老人拉着刘伟男的手激动地用苗语说:“你是个好崽!”

“书记,你是最好的,因为你给我们上课,还送给了我们新课桌。”在谷坪乡银潭小学读四年级的石夏莲特别满意家里新的作业桌。为了改善贫困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刘伟男联系的澳门会展业界人士组成的帮扶小组的支持下,发放了300套学生作业桌椅到全村124户家庭。

真金白银拔“穷根”

底数清、情况明后,刘伟男急困难群众所急,从改善民生项目入手,坚持马上就办,以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作风,一分希望、百倍努力的干劲,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向县乡争项目、向中国贸促会申请帮扶资金,先后争取财政扶贫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中国贸促会帮扶资金200多万元,援引社会帮扶资金100多万元。

为发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建设,刘伟男在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建立信任,在话家常、算清账、带头干中积极引导,在帮扶磋商、村级治理、项目建设中放手发动,为他们讲清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算清帮扶举措落实的经济账,真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走进今天的高武村,村民们精神状态好、脱贫斗志高,无论新村还是老寨,处处呈现的火热建设场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扶贫必扶智。为不让一名孩子因贫辍学失学,刘伟男汇集帮扶合力,积极寻求各类资助22万元,全村在读初中、高中、大专院校的困难学生都得到了资助。

2018年7月,为了让高武村的孩子开阔眼界,激发知识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他组织12名师生到北京见学一周。

笔者进村当日,刘伟男早上又刚刚送走一批15名高武村学生赴北京开展见学,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增长见识。

“去年5月我刚到高武村时,小孩子们见到我都躲,今天无论是一百人两百人观摩团来,还是远方的客人来,高武的小孩子们走在路上都从容大方,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见到我都会大声喊一句:‘书记好!’”刘伟男如是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刘伟男介绍,下一步高武村将按照“4+1”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村情寨况,将劳务输出作为主攻方向,适时合理地发展种养产业,带动困难群众增收创收。

去年,刘伟男就带着村干部和致富能人3次赴广西南宁、扶绥等地考察,对接砍甘蔗、砍桉树等劳务输出事宜。争取中国贸促会产业扶持资金40万元入股从江洛贯百香果种植基地,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试养林下乌鸡3000羽。今年,他与村两委还将谋划推进110头生猪试养,以此尝试种养产业发展。

今年,他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村级帮扶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致富能人承包村级项目,带动就近就业,贫困户参与帮扶项目劳务工资将达15万元。

“一个外地来的‘第一书记’,把高武村当作是自己家乡一样建设,我们作为一个本地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加油干,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把高武建设得更好、更美。”石明辉说。

特约记者 吴德军 文/图

新闻推荐

崇左市组织开展“访企业、送政策、问人才”调研活动

崇左讯7月22日至25日,市委人才办组织市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等部门深入到园区重点企业,开展“访企业、送政策、问人才”...

扶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