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在大新发现古骆越森林部落的起源地

左江日报 2017-09-25 17:05 大字

古逻水景观 本报讯(记者潘全山)近日,记者采访了从大新县考察回来的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谢寿球向记者透露,此次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应崇左市委常委、大新县委书记赵丽的邀请,组织专家组对大新县的骆越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发现了古骆越森林部落的起源地,及众多标志性的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解开了骆越文明的许多历史之谜,丰富了骆越文化的历史,也使大新县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谢寿球告诉记者,古骆越人迁徙到新的地方,常常将祖居地的地名克隆到新的聚居地。这次到大新县考察,发现大新县的主要山脉西大明山壮语叫“岜乜是”,意为妈祖山,主要河流——黑水河古称“逻水”,无独有偶,骆越古国的中心武鸣的主要山脉大明山也叫“岜是”,意为祖山,主要河流古称骆越水,还有骆越稻作文化的中心——隆安县发源于西大明山的河流也叫渌水江,“逻”“骆”“渌”,在古骆越语中的意思都是“鸟”,骆越人因崇拜鸟和使用标志性的石器戉而被称为“骆越”。显然,大新、武鸣、隆安这三个地方都是骆越人的祖居地。但是,这三个祖居地哪一个的历史更为古老呢?近年来古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从非洲来的古人类从东南亚进入中华大地最早的路径是北部湾沿岸和古左江流域,因长期在骆越水流域生活并发明稻作,从而迈入了文明的门坎,基因发生了重要的突变而形成了骆越族群。这说明大新县的古逻水流域是古骆越人最早的祖居地。

谢寿球说,居住在大新古逻水流域的骆越人是古老的森林部落,因为保留了古老的森林崇拜习俗而被称为“侬人”(骆越人称森林为“侬”,也写作“岽”),并因此得姓为“侬”,森林部落聚居之地也因此被称“侬垌”。这次在大新县考察,专家组发现了龙门万承土司墓地的三头鸟标志,这三头鸟标志与云南骆越森林部落的三鸟共一嘴八卦图标志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是龙门万承土司墓地的三头鸟标志显得更为古老更为原始。这一原生态文化的特征为大新县是骆越森林部落的发源地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谢寿球指出,大新县的骆越森林部落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做“侬垌节”,这是骆越森林部落从狩猎文化古逻水景观向稻作文化,从依“岽”而居到依垌而居的历史性变化的重要记忆。这里的“侬垌”是从森林走向田垌的意思。“侬垌节”也叫“洞节”,“洞节”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叶限》一文中就有记载,说年代在秦汉前,这说明“侬垌节”的历史非常久远。“叶限”名字中的“叶”是逻水流域壮语中女性姑娘名字的冠词,“叶限”就是“苦女”的意思。从文中叶限“善淘金”的记载来分析,历史上左江流域只有大新县的下雷盛产金,“洞节”的地点很可能就在下雷一带。“侬垌节”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即祭雷王求雨,求雨的巫师要用“伏法”即“雷公斧”做礼器,祭坛叫“顶法”意为祭天之坛,而下雷圩的壮语名叫“街法”意为“天街”,即有祭天之坛的街圩。在逻水流域只有下雷圩有祭天之坛的名字记忆,这为我们寻找森林部落的文化中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谢寿球说,下雷附近有“侬王城”遗址,在森林部落故地的城寨遗址中,“侬王城”的规模是最宏伟的。“侬王城”的建造年代虽然还没有确定,但这次考察,专家们在侬王城的中心弄闷屯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岩洞祭祀遗址,当地村民称为“京帝庙”,“京帝”二字是壮语的记音,不好从汉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但从音义分析很可能为“地母之庙”。岩洞祭祀遗址是森林部落走向稻作文明后对祖居中心的历史记忆,著名的田阳县布洛陀文化遗址就是一个岩洞祭祀遗址。侬王城岩洞祭祀遗址的发现,说明这一带是古骆越森林部落的中心和起源地。

谢寿球还向记者介绍了骆越森林部落的重要文化遗产,如天然彩色棉花纺织技术、美櫑弩箭制作技术、石雕艺术、榔木琴、天琴、骨箫、古乐器演奏艺术等。谢寿球提出,大新是骆越森林部落遗产的“富矿区”,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垌文化之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会给大新县的旅游产业增添亮丽的文化名片,促进大新旅游跃上新的台阶。(谢寿球供图)

新闻推荐

众志成城建设美好家园

9月20日,多云转晴。到大新县走边关的第一站,我们来到恩城乡陆榜村苏屯。苏屯位于大新县城至雷平镇二级公路恩城乡路口不远处。前往恩城山水风景区需穿过苏屯,以前这个小屯并不起眼,如今却格外引人瞩...

大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