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难忘的记忆? 莫 欣

池州日报 2018-12-25 07:36 大字

那是1968年,距今整整半个世纪了。11月21日凌晨,省城合肥一中大操场上,车前的灯光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34名下放插队石台县大演公社的同学,分乘三辆大卡车,在送行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和依依惜别中驶出校门。这批插队大演的知青有从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的同学,其中女同学11人,最小的才15岁。车的前半部堆着行李,大家或坐或躺在车厢板上,任初冬的晨雾和寒风吹打在脸上,一些初中的同学聚在一起憧憬江南山乡的美景,年纪大点的高中同学则思绪茫茫。

上世纪六十年代,合安公路弯道多,路面又窄,车厢里人货混装,车跑不快,捱到下午才在安庆过了江。回头一望,心里一阵震颤,离大江那边的家越来越远了。车过殷家汇,这里像个小渔村。周围是大片棉田,老百姓家家门口晒着籽棉,阳光下十分耀眼。进山了,翻越梓桐岭,尽管车行缓慢,但弯曲陡峭的山路仍使不少胆小的同学紧紧抓住车厢板,不敢睁眼。经过矶滩公社地界时,10月份先来的那批同学都等在公路边欢迎,递茶送水。冬天日短,眼看着天就黑了下来,车越往前开,山风越大,暮色中,前方头顶上的悬崖像巨兽一样扑向车头。终于,前方有了灯光,车停在了当时县汽车站西头的一块空地上,学校负责接洽安排的老师和几位不熟识的县里干部迎了上来。交接完毕,车队就继续往东南方向的大演地界出发。

新塘村是大演公社当时人口最多的聚居地,我们在车上就看见远处一片火光,待车停下后,只见许多人高举着火把拥到车前,映照着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下车后走过横跨公信河的木板桥,在新塘小学集中,公社派人下午就开始在这里准备了饭菜。大家从中午起饿了10多个小时,这顿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大桶冒着热气的米饭,大盆的萝卜烧肉,因为等候我们而反复加热,萝卜都已烧化了。晚上就在教室打通铺,地上铺了厚厚的稻草。尽管天冷,奔波了一天,大家到达大演的第一夜睡得都很香。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被四面的锣鼓声吵醒,各个有安置知青任务的大队按照公社的指示,都派人来接“大学生”了。淳朴的山民们不懂什么叫知青,只知道是大城市来的学生,当然就叫大学生。老乡们都出来看稀奇,有的人抬头瞅着我(我身高180公分),惊呼:“咦,许高啊”!还有的老太太过来拉着两个女生的手疼惜地说:“清丝丝的女伢子,到山里来要喫苦啰”。到了一队,这里的地名叫戴家,还包括汪家、岺坑坞,总共30户人家,多数是解放前后从江北、淮北过来的,真正姓戴的土著倒没有几户。生产队长是个50多岁的壮实汉子,早早就带人把我们的住处安排好了。队里的二层楼队屋,上面是仓库,下面在北头隔了两间房,东头两个女生住,西头我们三个男生住。外面还新做了一间带饭堂的厨房,灶台、饭桌、锅碗瓢勺,样样齐备,连烧火的木柴都劈好了,整整齐齐码在墙跟下。还不忘给我们整了一块菜地。队长告诉我们,你们刚来,还是先到各家挨户吃饭,一天换一家串串门,人就都熟悉了。想得真是周到。第二天就从队里最上面的汪家开始吃派饭。轮到的人家,女主人那天可以不上工,专门在家烧锅,像过节一样,备出一桌好饭菜。有的人家做出我们从没见过的楮栗子豆腐,还把挂在灶头上方熏得红通通的、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拿出来给我们品尝。一圈吃下来,等到我们自己开伙时,小菜园已长出了绿生生的小青菜,女生从合肥家里带来的一黄一黑两只母鸡也开始下蛋,老乡教我们把队里分的萝卜醃了,做成了可口的酸辣菜。没几天,我们合肥一中带队的老师来巡回检查知青生活落实情况,高兴地说,到底年龄大些,自理能力比初中小同学强。后来,县里或公社临时来队里检查工作的干部常常就到我们知青户食宿。一次,县农业局土肥技术员还带着我们种的蔬菜回县里,逢人就展示说:大演的知青生活得不错。因为已是初冬,农活不多,我们男生跟着上山挖茶棵,铲木梓,扛木料;女生则跟着妇女们搛油菜,收山芋,挖萝卜。晚上,队里的老老少少都喜欢跑到队屋里来与我们一起拉呱。年轻人还在我们的指导下,开始排起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片断。老乡们都说,你们来了,队里可热闹多了。

我们就这样来到了石台大演,崭新插队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新闻推荐

石台及时处理一非法挖沙案件

本报讯(记者刘晓丹)接到群众反映,石台县横渡镇横渡村有人在镇政府旁边的农田里挖沙子(约10亩),破坏退耕还林地。石台县组织现场...

石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