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城县不在阜阳

阜阳日报 2018-06-01 09:30 大字

通讯员 胡天生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诗,题为《再经胡城县》。大意是说:去年我曾经路过这个县城,那时这个县的老百姓没人不喊冤叫屈的。今年我又来到这里,那个让老百姓“无口不冤声”的县官,却被朝廷赐予了朱红色官服。我看那官服上的红色,就是用老百姓的鲜血染成的!

朱绂,古代礼服的红色蔽膝(从腹部垂到膝盖的一块布),也用来指官服。古代官服颜色、制式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称为“服色”,违反即为僭越,是犯罪。但是,如果朝廷赐予高等级的服色,称为“加”,是奖励的意思。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政治极度昏暗。地方官吏的选拔、升降甚至生死,全凭藩镇安排。杜荀鹤诗中的胡城县令,在“县民无口不冤声”的“政绩”下,第二年竟然能获得“加朱绂”的奖励。可见,当时的政治黑暗到了什么程度。

关于胡城县,旧注均指为今安徽阜阳。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再经胡城县》解题:“胡城县旧治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此说因为写进了大学教科书影响甚大。然而,杜荀鹤诗中的“胡城县”并不在阜阳。原因如下:

其一,阜阳在唐代不叫胡城县。阜阳古为胡国,国都在今颍泉区白庙集西,记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为县(名阳城),迁于阜阳老城北关。同时,不废胡国宗庙,旧址称为“宗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将县名改为汝阴。从那以后,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撤州下五县为止,阜阳的县级建制就一直叫汝阴县。其间,县的隶属虽经多次变更和改名,如秦朝属淮阳郡,汉属汝南郡,曹魏改汝阴郡(后撤),晋属汝阴郡,北魏、南梁、东魏属颍州,北齐又属汝阴郡,隋唐两代,时称颍州、时称汝阴郡等,但作为汝阴郡郡治或颍州州治,它一直都叫汝阴县,历史上阜阳并没有胡城县的称谓。

南北朝时期的颍州境内有胡城县,在今阜阳市颍泉区白庙集,即《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阜阳市西北”。据《魏书·地形志》,颍州有西恒农、陈南二郡(双头郡,即一郡有二名),辖有恒农、胡城双头县。但此胡城县设置时间非常短暂(527年—550年),并且与恒农县同在一地,北齐废后就再也没有启用过。从北齐废胡城县到杜荀鹤时已经过了300多年,他不可能知道汝阴县的某地(不是汝阴县本地)还曾经叫过胡城县。再说,唐代胡城既不是实体建制,就不会有县令,又怎么会有“今来县宰加朱绂”呢?

其二,唐代本有胡城县,就在今河南灵宝市。《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湖城县一作胡城县。北魏正光中改湖县置,属西恒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原阌乡县(今为故县镇)……唐武德元年(618年)属虢州,乾元三年(760年)改为天平县,大历四年(769年)复名湖城县。”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湖城县又叫胡城县。湖城县的历史可以前推到西周时代。《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有胡县:“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是说湖县本名胡县,到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才改为“湖县”。汉代的湖县,到北魏又加一个“城”字,遂为湖城县,但由于其前身本名“胡”,所以湖城县又叫胡城县,这个胡城县在唐代是实体建制,并一直延续到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其间除1070年—1083年曾废入灵宝县以外,其余时间均为胡(湖)城县。杜荀鹤诗中的胡城县就是唐代的湖城县。

其三,从杜荀鹤的身世和经历也可以看出,他可能一生都没有到过阜阳。古代交通不便,出门一趟,近者按日算,远者以旬月计。杜荀鹤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随便买张票就可以天南地北到处跑,无论多远的距离,都可以朝发夕至,夕发朝至。所以我们只要根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就可以推测出诗中的胡城县是在什么地方。杜荀鹤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黄巢造反时他隐居家乡,战乱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大梁是黄巢起义军叛将朱温的驻地,此时朱温已经成了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并时刻准备篡权,野心路人皆知,十分热衷于招揽天下名士。杜荀鹤到了大梁,献上他以前的诗作,朱温得知其中尽是批判时政、讽刺贪官污吏甚至指责朝政黑暗的作品,就故意冷落他。后来,见杜荀鹤实在“不开化”,就派人委婉地告诉他,让他写一些赞美诗。杜荀鹤无奈,写了几篇歌颂朱温、美化大梁的诗献上,受到朱温的赏识。在朱温的推荐下,于大顺二年(891年)进京考中了进士。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故乡。宣州刺史田

新闻推荐

石台崇实中学举行第三届“快乐杯”校园足球联赛

本报讯(通讯员向阳红)近日,石台县崇实中学第三届“快乐杯”校园足球联赛经过10多天比赛,圆满结束。这次足球联赛全校学生以班...

石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