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标兵”李朝阳两度踏上扶贫路 只因牢记初始心

鲁中晨刊 2017-12-14 02:29 大字

“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得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不是名言警句,而是李朝阳的内心独白。作为一名在省城工作的干部,他两次主动申请到边远的地方去,到艰苦的贫困地区去,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党的扶贫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脱贫攻坚的美丽篇章。

李朝阳(右二)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集民智汇民意,理清发展思路。

2012年,李朝阳选派至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镇村任职第一书记。2014年10月在服务期满后,他主动申报参加第六批选派干部工作,被组织选派至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在当前全国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应该主动到最贫困的地区去,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因为李朝阳的这句承诺,3年来,为了远山的那声呼唤,他用自己一份爱心赢得了一方群众的爱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换来了老百姓的小康生活!

河口村,一个距离石台县城39公里的偏远山村,全村17个村民组,432户,1608人,经2014年精准识别,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413人。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多年来该村都是省市县各级单位重点扶持的贫困村。“这里以前全是泥泞的山路,别说车子了,下雨天人都没法走!李书记来了之后,1年多就把路修好了,你看这条三岔路,解决了3个村民组、100多户人家的出行问题。”看着眼前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们都对这位“省城来的”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李朝阳回忆,去村里报到的第二天,当地村民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这个路要是修不好,你就不用再来了!”这让李朝阳一时间感到既尴尬又“压力山大”。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态度也正反映村民穷怕了、急于脱贫的强烈愿望。这次走访让李朝阳感到压力巨大,因为他看到了帮扶任务的沉重,也看到了群众的迫切期望。他想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压力为动力,和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了尽快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3年来,他无数次奔走在省城和村庄之间,皮鞋磨破了十几双,筹集到一千多万元资金,修建了道路、桥梁、拦河坝、防汛堤,安上了自来水。

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如何使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问题尤为重要。李朝阳跑遍了河口村23.69平方公里的土地,把400多个贫困户走访了个遍。

那段时间,李朝阳白天在村里转,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办法、找出路。他多次带着村里的同志外出学习考察,还请到了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来村里帮他们把脉。最后,决定在村里搞秸秆食用菌立体养殖,成立了食用菌养殖合作社,2014年12月,河口村第一次养殖平菇就迎来丰收,堆满了大棚的平菇让村干部喜在眉梢,愁在心头。喜的是产量,愁的是销路。合作社向贫困户社员承诺统一代销,但刚开始的时候,干部们心里并没有底。整个12月中旬李朝阳带领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到池州市内周边县城以及铜陵、安庆、芜湖、合肥跑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乡村干部们跑了大半个月,终于打通多条销路。首批养殖大棚平菇大获成功,部分贫困户当年就脱了贫。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4:3:3分红模式,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和为合作社打工,每年可增加万元左右的收入。眼下,合作社的13个大棚又因地制宜养殖了香菇,共吸纳了39户贫困户。首批香菇11月左右就要“出菇”了,每个菌棒可挣上3元—3.5元的利润,一个棚子有一万多的菌棒。看着即将丰收的“果实”,李朝阳和社员们都笑开了颜。

新闻推荐

石台借势“互联网+”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本报讯(记者倪晓春)近年来,石台县高度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工作,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倾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农业方面,依托农业物联网,西黄山茶叶公司建设物联网基地2600亩;在...

石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