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最美”之道——看石台如何打造“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

池州日报 2017-09-25 01:00 大字

□ 记者 左平

一个山区小县如何敢称中国“最美”?偏居一隅、弹丸之地的石台就有这样的勇气和豪气!

爱山爱水,涵养“最美”

森林覆盖率8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绿色,是石台最动人的色彩。

大气负氧离子平均值每立方厘米4.5万个,是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35倍。清新,是石台最迷人的味道。

2010年的一天,英、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来到石台,被这个山里的山乡生态美景和淳朴民风深深折服,联合授予石台“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称号。生态石台,中国“最美”,震惊世界。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最美”石台的背后,是石台人对山、水,以及生长在山水之间有灵万物的一片“仁”心。

石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群众生活并不富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上山伐木,下河捕鱼是山区群众的谋生之道。但是在20年前的石台县,却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个高山小村庄的居民,从来不捕捞山涧中的小河鱼,一村人,一河鱼,世世代代,和谐相伴。到了21世纪,“一村人共养一河鱼”演变成“一座城保护一河鱼”。从2001年开始,石台县规定全年禁止炸、药、电等非法捕捞,每年4月至8月为禁渔期,禁渔期内禁止一切捕捞活动。

护鱼之举是石台坚持生态立县,涵养“最美”的一个缩影。

生态是石台最靓丽的名片,也是石台特色竞争力所在。石台对此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石台采取了着眼长远的明智之举。

1998年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之后,石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近20年。近20年来,石台不断探索符合山乡实际的发展之路,不管思路怎么变,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不变的主线,“生态立县”最终上升为石台三大发展战略之首。

2016年,全市开展“争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大讨论,石台提出“争当先锋”的目标,要求全县上下围绕目标树好标杆、当好示范,争创全国一流休闲养生目的地。最美山乡,绿色发展,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吃”山“吃”水,开发“最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经地义,但绝不是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式的开发。石台的“吃”法是“旅游兴县”。

石台旅游资源富集,集“山、水、洞”为一体,正式对外开放景区景点11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境内有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溶洞群省级地质公园、杉山和目连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

近些年来,石台按照“县域景区化、产业旅游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全力推动“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旅游业作为石台县的首位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河”(秋浦河)、“两山”(牯牛降、仙寓山)、“三洞”(蓬莱洞、慈云洞、鱼龙洞)、“四区”(南部、北部、东部、西部)全域旅游格局。

如今的石台,一个县就是一个大景区,吸引着各地游人来到这里,畅享原生态最美山水。生态旅游成为石台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遍布各地的“农家乐”乐了游客、富了农家。今年上半年,石台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6.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01%和34.24%。

石台之美,外化为景,内化为硒。

2012年,国内著名农化企业南京红太阳集团开始谋求转型发展,并在广东、广西、重庆以及安徽进行了多方考察论证,最终,将首个转型发展项目——天然富硒健康生命源水项目落户石台。

石台能从四个备选地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富集的硒元素。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美誉。我国国土面积72%的地区缺硒,石台却是国内罕见的富硒地,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含硒量达到富硒标准。近几年来,石台围绕富硒特色产业,推动富硒资源开发,大力培育富硒产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打造出年产值超10亿元的集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原生态富硒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目前,石台硒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富硒农产品和富硒养生两大领域。硒茶总产量约1350吨,硒米总产量约1500吨,富硒食用菌年产量约500吨,富硒生命源水年产28万吨。“石台富硒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村,每年吸引全国10万余人次各地游客前来观光、疗养。

乐山乐水,完善“最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皖南唯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石台而言,(下转A3版)

(上接A1版)好山好水固然很美,但是,让山区群众在好山好水中脱贫致富、安居乐业,才算得上“完美”。

七都镇高路亭村,这个因“高路亭酒曲”闻名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同时也是一个贫困村。

10多年前,受益于搬迁补助的扶贫政策,倪春友离开了不通路、不通电的高山。树挪死,人挪活。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倪春友,如今已经成为一家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一年二三十万的收入不是问题,产业扶贫给他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10多年后的今天,高路亭村三个贫困户家庭分别走出了世代以来第一个大学生,曹丽就是其中之一。受益于智力扶贫工程,像她这样的贫困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费全免,并可获得生活补助。今后的四年里,社会扶贫工程还将为她完成学业提供支助。

2016年,高路亭村顺利“出列”贫困村。经过2014至2016年的脱贫攻坚,石台共脱贫12797人,贫困人口减至1.0867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30.53%降为14.0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59元。2017年,石台要实现14个贫困村出列、5199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石台以“十大工程”为抓手,打好年度脱贫攻坚战。目前,全县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农业主体已有50余家,农业产业扶贫覆盖面达到35%;提前3年完成省市下达原计划6年时间完成的光伏扶贫任务,贫困村、贫困户提前3年晒着太阳发“阳”财;引导36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实现户均经营收入2万元;200余户贫困户将农产品直接卖到网上,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50万元。此外,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实施搬迁843人,超过省下达777人的任务。在智力扶贫上,目前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904人次,发放资金158万元,不漏一人。

脱贫攻坚,石台任重道远。石台县委、县政府提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豪迈宣言。可以预见,摘掉“穷帽子”的石台必将更美。

新闻推荐

我当班长了!

石台县实验小学501班李仕康指导老师:王晓云从一年级起,我就渴望当班长,因为我有信心,相信自己能管理好班级。可是,每次老师选班长时,都没有选我。四年级下学期,老师告诉我们,下学期谁考全班第一谁就当班...

石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