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路上的“朝阳”心

池州日报 2017-08-29 01:00 大字

□ 记者 刘莹

河口村,这是一个距离石台县城39公里的偏远山村。全村17个村民小组,432户,1608人,经2014年精准识别,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413人。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多年来七都镇河口村都是县里重点扶持的贫困村。

就是在这样关口下,2014年10月,在淮南市的驻村干部任期结束后,省民委的李朝阳又主动请战,经组织安排,担任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让全村人摆脱贫困,必须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致贫原因,再把扶贫的思路和规划搞精准。”李朝阳说。

也就是这样,到任的一个多月内,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跑遍了全村141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将贫困村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摸底清楚,结合村里实际,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并成立了合作社。“首批种植选择了大棚平菇这一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收益见效快的品种,第一批引导9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平菇。”李朝阳说。

“第一次种植平菇就迎来丰收,集中上市的季节,一天最高的产量能达1000公斤,产量是让人喜,可是往哪里销愁坏了我们。”这时,一旁的村支书章文庆忍不住插进话。为了解决销路,李朝阳托安徽省民委介绍联系了铜陵一家蔬菜公司。开始时,他和村“两委”成员好几次凌晨两三点钟跑到铜陵的蔬菜批发市场了解情况,经过不懈努力,大棚平菇渐渐打开了销路。

今年,在种植大棚平菇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李朝阳又指导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价值更高的香菇。在大棚基地,记者看到13个立体大棚已建好,其中4个已投产,“每个大棚只占6分地,不到一亩,可以摆放菇棒1.3万个,可产香菇2.6万斤,纯收入在4万元左右。”正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夏光和说,自己曾经一贫如洗,虽然勤劳肯干,但一直愁于没有发家致富的路子。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分红、基地务工等收入加起来一年能挣3万元左右,2015年实现了脱贫,2016年家里盖起了新房,今年家里又添了新丁,“二宝”已出生4个月,生活是越来越有动力和希望。

现如今“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在当地已经成为共识,能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的茶叶、食用菌、农业植保、农机服务、黄牛养殖等6个合作社陆续成立,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已有120余户。2016年末,本村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仅有10户28人,贫困发生率由25.68%下降至1.74%,村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以上,如期实现了贫困村出列的目标。

眼看着第二个驻村扶贫工作任期也快要结束,李朝阳脑子里想的最多的还是那些尚未脱贫的老百姓。2017年春节刚过,他就主动向组织上递交了申请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再干一任的《请战书》。“精准扶贫工作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李朝阳说,做事要有始有终,况且在河口村工作这几年,和村里干群建立了深厚感情,希望能有机会为村里老百姓再服务几年。他坚信,扶贫路上只要有一颗“朝阳”心,没有打不赢的脱贫攻坚战。

新闻推荐

牯牛降旅游公司:诚信经营,游客乘兴来尽兴归

本报讯(记者秦峰)依据“池州市诚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前不久,石台县牯牛降旅游公司被市消保委认定为2017年第6期“诚信红名单”。作为一家旅游企业,每天面对成百上千人流如织的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每位...

石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石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