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与赣剧、清戏、徽剧、黄梅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近年来,青阳县通过建博物馆、送戏进校园等多种方式,把青
青阳腔,发源于安徽池州青阳县,兴起于明代嘉靖(1522—1568)年间,属南戏高腔体系。青阳腔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通俗易懂,有极强的可塑性和表现力,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5月,青阳腔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物馆传承特色
2018年5月23日上午,在青阳县城北新区,青阳腔博物馆正式开放,3000平方米的馆舍,是青阳腔对外展示宣传和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专业的戏曲博物馆,在全国亦是少见。
据青阳腔博物馆负责人汪应培介绍,博物馆以徽派建筑为基调,特色浓郁,“博物馆设有青阳腔简介、传承脉络、剧中人物蜡像、乐器展示、剧种影响、代表曲谱唱本、大事记、代表性传承人介绍等系列展厅,全面系统介绍青阳腔的历史传承与艺术特色”。
博物馆还特别设有100平方米左右的青阳腔教唱室,用于“名师带徒”及传承人教唱使用,另外,还设有面积300多平方米、160张座位的小剧场,用于青阳腔常态化展演和排练。
青阳腔博物馆还展出近年来对青阳腔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老艺人们从事演出时遗留下来的乐器道具,和从民间征集到的与青阳腔有关的老物件等等。
“目前,青阳县的‘古韵’青阳腔艺术团就以博物馆为基地,进行日常排练和演出,青阳腔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汪应培说。
“活化石”影响深远
“青阳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兴起于明代嘉靖年间,属南戏声腔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逾七旬的青阳腔省级非遗传承人江进介绍说。据相关资料显示,青阳腔形成于青阳县,因青阳县隶属池州府,故青阳腔被誉为“徽池雅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同时,青阳腔由皖南延伸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南戏风靡全国,其中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从江西传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青阳本地语言、民间戏曲、九华山佛俗说唱、目连戏、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中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这是声腔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很快成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在江淮大地上广为传唱。
由于战乱等原因,青阳腔保留下来的传承脉络不多。目前,青阳腔博物馆能展现的仅有陵阳谢家村的雅乐班、杜村的长垅班、庙前华阳村的袁氏中平班和蓉城丁村的东方锣鼓班。其中,雅乐班在《昆曲大辞典》有明确记载,其第一代传承人谢振宇为明朝万历年间乡贤,因此,我们可以推论青阳腔自明嘉靖年间兴起短短几十余年时间在民间已初具规模。
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开始红遍全国,和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其中,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青阳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是青阳腔传入岳西、江西,与当地民俗文化、民歌小调结合而成;目连戏的基本唱腔,就是古老的青阳腔;黄梅戏借鉴吸收了青阳腔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徽剧吸收了青阳腔、徽调、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形成徽剧,因此可以说青阳腔在徽剧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因徽班进京,最终形成京剧,故青阳腔也被誉称京剧‘鼻祖’。” 江进介绍说。
“大舞台”展示风采
2018年12月29日晚,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喜迎新年。在晚会上,青阳县“古韵”青阳腔艺术团演员汪应培、焦琴代表青阳腔,与江苏淮海戏、湖南巴陵戏、黑龙江拉场戏、云南彝剧等8个剧种演员参加了开场节目——戏曲连唱“百戏贺岁”。这是青阳腔首次登上全国最高戏曲展示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这一古老戏曲的魅力。
清朝末年,由于战争和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出谋生,青阳腔从此流落他乡,在发祥地青阳县日渐式微,后来,随着国内老艺人相继凋零,后继乏人的青阳腔在舞台上一度难觅踪影。
为了让青阳腔回到青阳,留在青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青阳县对青阳腔的关注、挖掘和整理工作就没有停止过。青阳县成立青阳腔抢救领导小组,征集相关戏曲文物、物件20余件,老剧目156本,影像资料100余盘,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1992年5月,全国第一届青阳腔研讨会在青阳县举行,全国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并向研讨会提交论文46篇。其中,23篇论文汇编成《古腔新论》出版发行。2018年5月23日,第二届全国青阳腔研讨会在刚建成开放的青阳腔博物馆举行。中国戏曲研究所、省文化厅非遗处、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知名戏曲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为青阳腔的发展出言献策。
把青阳腔传下去。近年来,青阳县组织编写青阳腔教材,采取送戏进校园的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青阳腔基本知识,教会学生们简单的曲调;青阳腔老艺人们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广青阳腔,为县内很多艺术协会和农民剧团辅导青阳腔。
2018年5月,青阳腔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开展了青阳腔剧目的创作与复排,创作排练了《百花赠剑》《出猎·回书》《美周郎》《还乡》等10多个剧目,并开展了《一文钱掌柜》《拜月记》等剧目的拍摄,形成了常态化传承模式。今年6月,青阳县成立国有独资九华云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古韵”青阳腔剧团划归该公司名下。
“企业化运作,打破了一些束缚,我们可以开出更高的工资,以吸引更多、更年轻的喜欢青阳腔艺术的优秀人才,来传承和发展青阳腔。”汪应培对现在青阳腔的动作模式和人才建设,充满了信心。如今,一批年轻的演员从艺术类院校戏曲专业毕业后,来到青阳县,通过考核后成为青阳腔演员。
“我们的青阳腔演员有许多当时学的并非青阳腔,而是黄梅戏,有的孩子在此之前可能都不大听说过青阳腔,但现在,他们来到我们青阳腔剧团里,因为有戏曲的功底,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表演。年轻的戏曲演员们现在既有戏唱,收入又挺可观,他们才能够踏踏实实地留了下来,有了他们,我们的青阳腔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对于青阳腔来说,如今这是最好的时代!”75岁的江进开心地说。
配图为青阳腔表演现场。
(青阳腔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青阳县杨田中心小学502班施雨馨指导老师周琼哪里最适合游玩?当然是风景秀丽的九华山!每到春天,春姑娘就会迈着轻盈的脚步来...
青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