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

池州日报 2019-08-16 08:47 大字

□ 记者 邓柱

从陵阳老街沿着往南阳方向的公路西行4公里,在公路左侧的山麓下,分布着一个长条形的大村落,这就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所村。8月7日,记者来到美丽的所村寻古探幽,一段段悠远的历史经过知情者的口述,浮现于眼前。

走进所村,让人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贯穿整个村落,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

“古无青阳,早有陵阳”,在青阳县陵阳镇最为古老;在陵阳镇所村历史最为悠久;在所村太平山房最为有名。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原系所村陈氏宗祠,为明末清初学馆建筑,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山房呈长方形,坐北面南,占地1100多平方米。楼顶斗拱出挑,翼角凌空,气宇轩昂,两侧立砌高大的马头墙,与鳞次栉比的屋顶形成雄浑壮美的外观。

如今所村显现的是一片富足与祥和。然而,八十多年前,当青阳的红色种子在烈火与鲜血中顽强生根、倔强发芽之时,以挽救民族存亡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留下的遗迹和回忆,至今仍被村民们细心珍藏并津津乐道。

1934年12月17日,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所村。当天晚上,方志敏住在村民陈先庆家中,其下属的红19师和红20师共3000多人全部安排在太平山房住宿。在此前的12月1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之战中失利,损失近千人。红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马不停蹄地翻山越岭,穿越旌德鹊岭、泾县茂林、太平新丰永丰,于12月17日黄昏到达所村。

“红军战士有纪律,为了不打扰村民,他们都自觉住在祠堂或空弃的老旧房子里。”所村退休老支书陈新中说。谁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谁就会获得真心支持。陈新中听村里的老人说,红军在所村期间,村中百姓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红军筹粮筹款。陈先庆的后人陈发家表示,自家祖屋是革命先烈方志敏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他将倍加珍惜,配合村里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近年来,所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着力打造红色特色魅力古村。“以前游客都是去村子周围的山里游玩,而现在古村落经过保护,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游客周末前来寻味乡愁、放飞心灵。村民们顺势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所村村支书李国庆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村子跟我们背的古诗一模一样,村内的古建筑和革命遗址也让我们肃然起敬”,来自贵池区池口小学的疏俊豪说。“红色教育永不过时,我们要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为乡村振兴扎实铸魂”,李国庆表示。

采访中,记者见到几名摄影爱好者正在太平山房内专心拍摄,来自江苏扬州的摄影师阮洪森告诉记者,“原本是来拍陵阳七夕游园会的,真是不虚此行,可以一边欣赏皖南山区的叠翠流金,一边记录当地人美好生活的瞬间。”

陵阳镇副镇长罗晶说,自从陵阳打造摄影小镇以来,每天所村都会有摄影人和游客来参观,最少时几十人,周末时最高有数百人,随着游客的增多,老百姓家的干豆角、梅干菜、干竹笋、南瓜干等土特产被游客抢购一空,给当地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闻推荐

全面启动生活垃圾一体化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本报讯(通讯员施莉)今年以来,青阳县全面启动各乡镇生活垃圾“拉网式”集中清理和露天敞口式垃圾池拆除工作,由项目公司负责提...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