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备变迁看青阳发展 访青阳县政协原副主席童天掌

池州日报 2019-08-06 07:39 大字

□ 记者 秦峰

“朱备地处九华后山,是青阳县的山区乡镇,经过建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如今的朱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青阳一颗璀璨的明珠。”7月底,青阳县政协原副主席童天掌面对前来专访的记者,聊起朱备的变化,青阳的发展,如数家珍。

1983年,童天掌调任朱备任公社书记。“那时的朱备,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个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地方。”童天掌告诉记者,首先是老百姓吃不饱,过了春节就闹饥荒,书记乡长到处借粮;二是穷,老百姓手上没有钱,偷砍盗伐成风,公社不得不设卡,派人站岗放哨,没收夜间偷运的竹木柴炭,竹椅竹床;三是社会治安混乱,因为穷,年轻人无所事事,痞子横行乡里。1983年严打,一个晚上抓了几十人,用两部拖拉机才装下,押送到了县看守所。

随着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深入推进,朱备这个山区小乡在睡梦中逐渐苏醒。在农业上推广杂交稻,解决了吃粮问题,并且向县里缴纳定购粮,每年50万公斤左右。在林业方面,推广速生丰产林、建设省柴灶,封山育林、永续利用。乡里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乡村建设开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朱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如今,朱备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镇村干部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多项工作和项目建设获得先进称号,仅省以上的名片就有10张,其中5张是国家级的。这既是朱备人民的精神、物质财富,又是朱备发展的前进动力。

朱备的变化是青阳县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青阳城乡居民收入仅以百元计算,(下转2版)

(上接1版)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家庭收入,个人财富也在快速增长,有的甚至是几何级数的递增。据统计,2018年青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72元,比2007年的11017元,翻了一番多。在岗职工收入年年看涨,2018年达到63924元,比2007年的17761元,净增了46163元,增加3.6倍。农民人均收入2018年达到15490元,是2007年3819元的4倍。201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9亿元,是2007年23.39亿元的5倍多。

民富县强,青阳这个山区小县,各项事业都在迅速崛起。童天掌虽已退了下来,但他还十分关注青阳的发展,他告诉记者,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162元,财政收入16亿元,人均5810元,首次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6000美元、财政收入超5000元,进入全省同类县的先进行列。

在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青阳人消费结构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住房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据农村抽样调查点数据表明:2016年,青阳县农村住户生活消费支出1万多元,其中食品仅占28.41%,而文教娱乐占9.27%,交通通讯占18.97%,住房占21.26%;健身、出游已成为人们推崇的消费方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曾几何时,一家三代挤在一起,县城大多是平房和筒子楼,走廊烧煤炉、排队上厕所;农村茅草屋,经常停断电。如今,青阳县城“四大板块”高楼林立,生活小区秩序井然;农村草屋也变成了楼房,家用电器越配越多。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青阳县县城居民人均住房10平方米,农村15平方米左右,到2018年,城镇人均住房45平方米,农村已达60平方米,住房面积翻了4番多。

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居民在居住装修、家用设备上的支出成倍增长,空调、电脑、电视机、太阳能等成了家庭的标配。据抽样调查,2016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中,拥有住宅电话15 部,手机208部,彩电127台,摩托车28辆,小轿车18辆。与2007年相比,住宅电话,摩托车拥有量在下降,而手机、彩电、轿车则大幅度上升。如蓉城镇百花村第10村民组,过去穷是出了名的,现在仅小轿车就有20多辆,并且还有宝马、奔驰等名牌轿车。

前不久,童天掌陪外地朋友漫步在县城美丽的芙蓉湖畔。放眼望去,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蓝天白云、一片静美。朋友由衷地赞叹道:青阳发展太快了,城市建设大手笔、大气魄、大美景,很有大都市的风韵。青阳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双支撑,未来的青阳必将开创“修身福地、灵秀青阳”建设新局面。

新闻推荐

第七届“最美青阳人”评选活动启动

本报讯(通讯员施莉)近日,青阳县第七届“最美青阳人”评选活动方案正式出台。方案规定,评选活动于8月正式开始,12月底结束,分申...

青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