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劳模陈友生

池州日报 2019-04-26 07:00 大字

□ 记者 李玲

4月17日上午,铜冠池州有色金属公司九华港航分公司(以下简称“九华港航”)的吊台上,陈友生正在将废旧轮胎安装到作业平台四周,充当作业平台的橡皮缓冲护舷。这看似不起眼的废物利用,却可以为公司每年节省17万余元。

陈友生是九华港航码头作业区区长,同时也是一名门机司机,1993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港口企业工作。

26年前,陈友生进入港口企业成为一名船吊学徒工。驾驶船吊是一份苦差事,无论严寒酷暑,工作地点都在露天的驾驶台上,一般人根本吃不消。为了准确掌握动作规范,陈友生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其他学徒都叫他“拼命三郎”。短短2个月时间,陈友生就成了其他学徒眼中的“高手”,能够独立操作大型港口超重设备。在历届技术比武中,陈友生多次以优异的成绩夺得门机处理操作工种第一名,至今他还保持着池州港集装箱作业装卸最高纪录。

2004年8月的一天,陈友生驾驶吊车为青阳县粮食局一批出口大米进行装船作业。当天上午天气很好,货场上积存了很多大米。中午12时左右,天气突变。正在吃饭的陈友生立即丢下饭碗,奔向码头,以极快的速度把货场上的几十吨存货吊入船舱,刚盖好舱盖,大雨就倾盆而下。还有一次,一艘装有5000吨进口铅砂矿的海轮需要在24小时内卸完。为了维护船方利益,树立公司形象,陈友生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一干就是一整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2014年2月,陈友生到九华港航工作,他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多年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来的员工,有人跟他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定要留一手啊!”陈友生却希望有更多的人超过他,为九华港航码头的人才储备无私奉献。

凭借2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日常工作中的思考,陈友生不断创新作业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码头上吊装红粉和铅块上船,以前都是车辆将红粉倒在平台上,铲车打堆,再用吊车抓进船舱,五吨铲车每小时180元成本。陈友生采取车辆和抓斗左右交替作业法,每条船可以减少1个小时作业时间,节约成本2000元左右,每年节约20万元以上。在铅锌块装船作业中,陈友生制作专用框架两套吊绳,成功实现了“一次一吊”到“一次两吊”的转变,节约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陈友生还带领一班人到周边码头企业学习取经,自制出口滑板和进口货物漏斗,大幅度减少了装卸作业成本,每月增效达5万元左右。

陈友生先后被评为交通部“长江全线优秀班组长”“池州市劳动模范”“池州市十大优秀员工”“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陈友生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九华港航成立。

新闻推荐

未雨绸缪做好防汛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杨宇星慧)汛期将至,青阳县未雨绸缪,做到思路早确定、检查早开展、责任早明确、物资早准备,全力做好防汛工作。梳...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