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内涵
□池州朱蓓蓓从我记事起,爸爸就跟我讲祖母的故事。
我的祖母打小就父母双亡,十一二岁就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吃了很多苦,但这也磨炼了她坚强的意志。1949年后,祖母与那家人解除了童养媳关系,嫁给了我的祖父。可是,命运多舛,1958年我的祖父去世了。那年,我的爸爸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大伯也只有四岁。从此,祖母就是家中的顶梁柱。她白天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晚上借着月光捡拾猪粪、牛粪,交生产队换工分。由于祖母的勤劳,多年都不差生产队一分钱;后来,祖母身体虚弱了,承受不了农活的劳动强度,不再出工做农活了。为了生计,她四处奔波,什么活都干过,在石子场砸过石子,顶着烈日卖过茶水,给人做过保姆,挎着篮子翻山越岭卖过油条,捡过麦穗、稻子;吃过米糠粑粑,采过松花粉充饥,吃了上顿愁下顿是常有的事,穿着破衣烂衫难遮体……祖母就是这样含辛茹苦地把我爸爸和大伯拉扯大,并且还都读了书,我爸爸还考上了中专,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爸爸告诉我,祖母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那时生活那么艰苦,日子那么难熬,祖母从来没有向人乞讨过,从来没有想过要沾集体一点光。有时左邻右舍看到祖母家一天只冒一次炊烟,知道是又断炊了,就端着一碗米送过来。祖母总是编着谎言说“我们早就吃过了”,谢绝了别人的施舍,因为她知道那个年代哪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有时实在是谢绝不了,祖母只好收下,但她一定会回报别人,没有物质上的回报,她就瞅机会给别人帮一些工,以此报答别人的恩惠。有几次,生产队粮食保管员因为同情她,多称给我祖母十几斤稻谷。回到家,祖母发现了多出的稻谷,硬是把多出的谷子背着送回了生产队。我爸爸和我说过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着祖母去拾稻子。爸爸在别人割下的稻堆上抓了一大把,被祖母发现了,祖母狠狠地训斥了爸爸,说:“你这不是拾稻子,你这是在偷!”在祖母的严厉责备下,爸爸只好乖乖地把抓来的稻子送回了原处。祖母常常教育爸爸:“穷,要穷得有骨气,人穷志不能短。”
“穷得有骨气”,这就是祖母给我们留下的家风。我的爸爸秉承了这种做人的骨气。听祖母说,我爸爸很小就很懂事,知道为她分担生活重担。七八岁时,就和大伯一起帮祖母推粪车,摔倒了也不哭;读小学四五年级时,每天放学回家丢下书包,就挎着粪筐出去捡拾猪粪换工分,天天是捡到天黑才回家;上了初中以后,经常凌晨天不亮,他就到生产队做割草、打稻等农事,做了一早上的农活以后,再背着书包上学。寒暑假里,他一天都不休息,每天和大伯一起早出晚归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年下来,他能挣一百七八十个工分,相当于半个劳力一年挣的工分了。爸爸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经常学习到深夜,没有钱买课外辅导书,他就借别人的书回家整本地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同年级学生的前列。他就这样自强自立地坚持着,直到1978年爸爸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考上了池州师范学校。那时读师范,不仅不用交学费,国家还补贴伙食费。爸爸在学校省吃俭用,经常从家里带咸菜到学校吃。国家一个月补贴的七块钱伙食费还有结余,他把余下的钱都交给祖母补贴家用。班主任老师让他申请学校补助金,他却说:“我的钱够用。”参加工作以后,爸爸立志要做一个好老师。当时他每个月工资只有36块钱,是名副其实的“穷教师”。但是爸爸不计较,勤勤恳恳地工作,任劳任怨地教书,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功课,不要报酬。有家长为了表达感谢,请他吃饭,给他送礼物,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工资是少,但和过去比,我富足了,没有必要接受人家的吃请送。”我上大学那几年,我家的经济最拮据,妈妈没有工作,外公患癌症,外婆身体也不好,祖孙三代五口人窝在学校不到50平米的破旧平房里。学校工会每年都把我爸爸作为困难职工救济对象,但都被爸爸让给了更困难的同事。遇到救灾捐款,爸爸总是第一个捐钱。
如今祖母已经去世,爸爸也退休了,但他们的故事早已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从他们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种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我爱戴他们,崇敬他们,更有责任将他们创造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做一个自强自立、有骨气的人。
新闻推荐
耄耋老人街头迷路池州交警热情救助本报消息记者纪良发通讯员吴晓燕报道9月10日,池州一位耄耋老人在街头迷路,幸得池州市交...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