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文化惠民民乐融融

池州日报 2019-12-11 06:40 大字

图为主城区新落成待用的“一宫两中心”。记者 左泽川 摄

□ 记者 徐婷

11月29日晚上,“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文艺演出在池州学院大礼堂上演,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蔡冰冰下课后,连晚饭都没顾上吃,就赶紧来看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丹红、贵池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姜梦玉等文化名家齐聚于此,为我们带来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能现场听一次,我觉得很有价值。”当天,除文艺演出外,青阳农民画、皖南皮影戏等12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还现场展示了非遗传统技艺,令该校师生大开眼界。“‘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进一步加深我校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明确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池州学院党委书记孙晓峰表示。

近年来,池州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给百姓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设施,今年池州市争取资金2400万元加大各级场馆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目前全市614个行政村共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88个,覆盖率79.5%,其中省级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31个。全市89个贫困村全面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保证每个行政村每年能看到一场正规院团演出、一场电影,组织一场文体活动。614个行政村农家书屋6月底已全部完成数字化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既定目标。共建成10个室外固定放映点、2个室内固定放映点,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7473场,超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池州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现有文化阵地的作用,强化服务功能,积极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年,池州市紧紧围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坚持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创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买单”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突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的群众性、普惠性和实效性,全市范围内6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3个博物馆、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培育和打造了“基层群众文化结对辅导”“群众文化结对辅导成果展演”“非遗展演”“节庆主题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尧舜之乡月月乐”等一批公共文化群众活动品牌。截至目前,市级公共文化场馆接待群众832210人次,日接待3117.7人次,开展各类节庆文化活动200余场。此外,池州市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组织开展“我爱你中国”主题晚会、书法摄影、读书征文、送戏下乡、培训展演等5大类、198项、700余场次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结合主题教育、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精心设计项目,创新开展“悦动池州”“艺培公益工程”“农业科技普及”“法律援助服务”“党员专题教育”等精准服务项目10余项,服务党员群众8万余人。

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舞、九华山庙会、贵池民歌、石台民歌、九华民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世人的心,也成为了池州市闪亮的名片。今年以来,池州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通过图片展、讲座,培训、演出宣传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通过活动了解非遗文化。据统计,仅11月,池州市就举办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40余场,参与活动师生、群众2万余人,让师生和群众零距离感受池州非遗独特的魅力。

同时,市相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传承池州非遗文化。每逢节假日,各地积极开展具有池州地方特色的文艺展演、民俗文化活动,选派群众文化辅导员指导各镇、村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民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凝聚了民心,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今年,池州市积极投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浪潮,牢牢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参加长三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市文化馆加入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市图书馆签约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协议,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生共享、互联互通能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池州市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努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充分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池州中院强化监督 防控执行岗位廉政风险

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确保执行工作公正、廉洁、高效,池州市中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执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