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生态立市创卫为民
□ 记者 江志
水,是城市的灵魂。每天清晨和傍晚,池城清溪河、百荷公园、平天湖西部生态湿地、平天湖等河湖之畔,唱歌、健身、跳舞、散步,市民其乐融融。徜徉在池州城区,让人感觉城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行走在池城,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一股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
近年来,全市上下把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当作一项事关民生、事关形象、事关发展的重要工程,将创卫与城市大提质紧密结合,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全员参与、全面整治,让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正在进行全新的嬗变: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市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不知不觉中,路宽了,树绿了,灯亮了,楼高了……池城正在慢慢变的现代化、都市化、生态化。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正在用最温柔的城市语言和最细腻的文明细节,向世人展现一幅天蓝、地绿、水清、城净的美丽画卷。
生态立市 创卫为民
打造宜居幸福之城
“池州的变化太大了,变得怎么也找不到前几年的记忆了!”今年国庆,在海南打拼多年的舒文军回到家乡,说起家乡变化时,感慨万分。池城这几年的变化,让曾经在这里生活了20余年的游子,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
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宜居之都。池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到90年代末提出“以青山清水为本,发展生态经济”,从“十五”时期确立“生态立市”战略到“十一五”提出“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目标,从2012年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到2016年提出“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上升成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地位越来越突出、方向越来越清晰。
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区,有一处“黄金地块”却不用于商业开发。今年国庆前夕,被誉为城市“呼吸地”、群众“健身房”、市民“会客厅”的平天湖西部生态湿地对市民和游客开放。
平天湖西部生态湿地位于主城区东部,占地面积约3100亩,工程总造价约1.2亿元。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区,如此大手笔投资保护生态环境,其背后是池州市一以贯之以生态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这片环境优越的土地如果用于房地产开发,至少能带来30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舍弃开发,保护生态,池州市的选择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 (下转2版)
(上接1版)如今,这片被保护起来的湿地和森林已经成为城市与山水相依相伴、市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福地”。曾经富营养化、有黑臭趋势的池塘已经变成碧波荡漾的湖面,造型各异的亭台楼阁依水而建,栽种乔木7000株、灌木7000株、水生植物20万平方米、草坪60万平方米,新建游路21公里、桥梁53座、亭台25座。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实施下,全市大气、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在全省第一方阵,并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等系列“国字号”荣誉。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60%,林木绿化率66%,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人均森林面积、水资源、湿地面积分别是全省的5倍、4倍、3倍,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长三角地区客源有很强的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来池游客人数占池州市省外游客的60%以上。
舒筋活络,立足细节,
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背街小巷是城市之窗,是百姓之路,于细微处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近年来,池州在完成城区主次干道建设的同时,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质,全面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为彻底改变昔日的不堪状况,池州市集中开展居民小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清理垃圾杂物及乱堆乱放,清理僵尸车、废旧机械,清理“牛皮癣”;铲除毁绿种菜,清除杂草,恢复提升绿化;整治小区内商户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合理增设、规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同时,持续加大违规广告牌、指示牌拆除力度,在巩固主次干道拆除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向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延伸,进一步规范沿街店招店牌设置,整治一店多招行为,对二楼以上违规设置的广告牌、店招牌进行拆除。“路修好了,出门买菜也不闹心了。”钱诚勇老人说,走在平坦干净的路面上,看着路旁新种下的绿草,不用担心突然冒出的车辆,生活更有安全感了。
市爱卫办田美平告诉记者,根据《安徽省卫生城市标准(2015版)》《安徽省卫生城市评审与管理办法》要求,市创卫办将省级卫生城市涉及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等8个方面52项标准内容,根据各地各单位工作职责,逐项细化,精准分解到相应责任单位,并督促各地各单位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岗到人。
如今,净化、亮化、美化,生态池州,有目共睹。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划一的门面标识、生机盎然的绿色乔木……处处折射着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巨变。入夜,华灯初上,整个城市流光溢彩,清溪河畔,城区公园里,行人对对,游人如织,处处流淌着温馨与幸福。
科学管理,城乡联动,
将“文明基因”植入群众心身中
路边摊,曾是池城久治不愈的“顽疾”,但随着城区一批高标准集贸市场惊艳“亮相”,它们黯然“退场”。今年以来,贵池区启动主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对9个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已有6个完成改造,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全新的购物环境。在青阳路农贸市场买菜的王彩琴说:“以前菜市场很脏,现在环境好了,地也干净了,看着很舒服,心情也变美了。”“你看看,现在街道多整洁。”每天都要经过毓秀门市场,去旁边的小学接孩子的吴庆福乐得皱纹里满是笑容,“过去,这里乱摆乱放,收摊后满地都是烂水果烂蔬菜,脏得很。”
池州市杏花村农贸市场是城区最大的食用品批发集散地,这里店铺云集,川流不息,很容易拥堵,也是环境卫生最难治理的地方。每天早上7时,负责市场管理的查厚培都会准时上岗,带队巡逻劝导。长时间的相处,几乎每一家店主都成了他的朋友,见面都要寒暄几句,点头问好。“按照网格化科学管理分工,这个市场就是我的责任田。”查厚培边巡逻边对记者说,“现在好多了,很少有人乱丢垃圾,乱停乱放了。”
像查厚培一样起早的人很多,每天清晨他们都要按时岗,管理好自己的责任田。创卫工作开展以来,池州市高规格组建了领导小组,与创卫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不仅仅是创一块牌子、赢一份荣誉。田美平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品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市民卫生习惯、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有实实在在提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思想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池州市针对创卫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严格督查督办和跟踪考评,建立以市行政执法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卫健委、教体局、文旅局牵头的6个创卫工作督查组,分别督查公厕、垃圾中转站、公园绿地、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七小”行业、学校、食品加工企业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存在的问题,对整治不力、效果不好、群众举报的有关单位和部门,通过媒体曝光、电话督办、书面督办、现场督办、上级督办等方式,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进行整改。科学管理,城乡联动,聚集起强大的工作合力,一一破题推进。
“大街上、电视里、橱窗里……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听到‘创卫’的宣传,潜移默化中,也觉得‘创卫’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家住百荷小区的张贵英说道。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我出不了多大力,但从自己做起带动家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乱放、乱贴乱挂也是一种支持。”家住城北花园的胡玉坤大爷如是说。
“创卫”一盘棋,情系你我他。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征途上,池州市全面发动、全员上阵,形成了全民动员、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全民创卫局面。“创卫”是一次全民的大行动,更是一次素质的大提高。当人们惊诧于“城市美了”的同时,更令人惊喜的是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大家追求美好环境的热情。
从不理解到支持,从抗拒到主动,亲眼目睹了家园快速“靓身”和“变脸”的池州人,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卫的活力与动力,质疑的声音悄然退去,“文明基因”渐入人心,广大市民纷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成为“创卫”的主力军,以不同的形式为“创卫”贡献力量,用自己的言行谱写和谐社会的文明之歌。
新闻推荐
下列信用卡客户账户透支款项已严重逾期,虽经我行多次催收,截止到2019年11月4日,仍未还清透支款项,为维护我行的合法权益,现予...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