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湿地生态池州 池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纪实
池州历来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宋代大诗人周必大把湿地资源富集而美丽的池州描写的美轮美奂。
池州依江而伴,长江流经池州162公里,各种类型湿地面积达55697.65公顷,整体呈现为“江河环流、湖岛相依、城景交融、人水共生”的自然湿地之城。
■生物多样丰富,生态系统独特
池州主城区北濒长江,全市有林地面积735万亩,森林蓄积量29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9.9%。长江流经池州市162公里。境内众多湖泊、水库、河流与长江,点面相连,纵横交错,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构建了多样性的湿地网络,各种类型湿地面积达55697.65公顷。
池州境内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有浮游植物27种、湿地维管束植物38科59属84种,包括野大豆、莲、野菱和水蕨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种。有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110种、两栖爬行动物78种、兽类32种、鸟类175种,其中包括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白肩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吸引着十几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栖息。
自然湿地之城——池州,先后获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轴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城市。
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领导十分关心支持池州湿地等生态建设。国家部委、省、市等相关领导多次到升金湖保护区等湿地进行调研,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升金湖管理委员会。全市上下着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划定湿地保护区域,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湿地保护率近50%。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池州市注重实施湿地建设和保护,主城区规划区内湿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特别是在2010年,市人大通过决议将位于主城区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面6000多亩、市值200多亿元的黄金地块保护起来,建成湿地公园,禁止商业开发。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截至目前,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
■科学编制规划,强化制度保障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巨大的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国际国内通常把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是在此基础上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科学编制规划,强化制度保障。池州市先后编制完成了《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升金湖、十八索、秋浦河源、平天湖、杏花村等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引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出台《池州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池州市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池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加强水资源保护,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2016年,市政府颁布《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得以实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的要求,池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及湿地保护修复具体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
建立保护区域,筑牢生态屏障。全市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秋浦河源和平天湖,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十八索和省级湿地公园杏花村,总面积4.42万公顷;建立杉山、目连山、九华天池、石台怪潭等森林公园和水利风景区,划定水源保护地。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上,积极发挥项目补贴等政策杠杆作用,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调整水稻田种植结构,以种植莲藕、水产养殖等模式替换传统的种植水稻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湿地面积,增强了湿地功能。此外,通过退耕还湿、退圩还湖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加了全市湿地面积,守住了湿地保护红线,筑牢了生态保护屏障。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项目支撑
多年来,池州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战略定位,坚持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项目支撑等举措,全力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江河湖生态系统。
完善管理机制,理顺职责关系。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主任,市政府相关部门和贵池区、东至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升金湖保护管理工作,并成立国有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先后组建平天湖风景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其他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引进了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同时,设立市林业自然保护站、市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促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化项目支撑,增强湿地功能。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和省林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池州市先后组织实施了自然保护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和升金湖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项目投入资金1亿多元,市政府全力落实配套资金,加大投入,监测、保护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此外,2015年池州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3年总投入212亿元,建设平天湖、清溪河等湖泊、河流及其故道水环境整治和沟、塘、渠生态治理工程,绿地绿廊改造提升工程,透水道路修建工程,给、排水以及雨、污水治理工程等项目117个,将池州建成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环境质量优良、水文化底蕴深厚的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全市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湿地功能持续增强。
■加强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多年来,池州市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因地制宜,放眼未来,戮力赶好“四驾马车”,保障“大美湿地”的“生态优先、绿色永固”。
加强执法检查,打击违法活动。池州市制定《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加大对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实时状况。在候鸟迁徒通道及鸟类栖息地先后组织开展了“雷霆”“春季”“天网”“利剑”“清网”等一系列保护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非法猎杀、采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坚决打击和遏制开垦、围湖、采挖、非法捕鱼和污染湿地等破坏湿地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为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聚焦环境问题,全力推进整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把环境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赴升金湖、十八索保护区实地督查环境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市政府定期召开问题整改专题调度会,并建立周报告制度,及时制定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市、区、县共投入资金近4亿元,拆除升金湖湖面全部人工养殖围网75多万米,拆除管理用房7000多平方米;收缴清理各类船只2300余艘,清理水产养殖(含低坝高拦)活动30多处;安置专业渔民1331名,为专业渔民建立了社保制度和培训机制;缓冲区44户专业渔民安居房已全部搬迁拆除,并将实验区专业渔民安居房搬迁列入首批正在制订的生态移民规划;拆除畜禽养殖(含放牧)场30处,拆除养殖场房2万多平方米,并进行复绿;拆除工业企业11个、旅游和农家乐项目9个、其他人工设施8处,拆除面积4万多平方米。
坚持合理利用,发挥综合效益。在严格保护全市湿地资源的同时,依据保护区、湿地公园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开展多种方式的利用。积极与国内高校和国内、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湿地生态科考活动;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让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走进湿地、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依据湿地保护规划,分区合理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和生态养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优质的湿地、森林等生态本底,池州市已连续举办7届全国绿色运动会和四届国际马拉松比赛,每年吸引全国50000多位运动员、全市70余万名市民参与活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经过多年的保护建设,池州已成为一座湿地资源富集、湿地生态环境优美、湿地建设保护成效显著的滨江湿地城市;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全市已形成“人人保护湿地、人人爱护湿地,人人为了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下一步,池州市将努力把“大美湿地,生态池州”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为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倪晓春)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池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8、1.2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2%...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